當前報紙日期:  2021-05-25

懷念老家的布袋戲

陳燕勝
2021-05-25

  閩南一帶的木偶戲,俗稱布袋戲,掌中班,農村中酬神敬佛常請來演出,舞臺簡單,每戲班由4-5人組成,即表演師傅(藝人)1人(有時配有助手,一般是徒弟),藝人靠五根指頭靈活操作木偶各部位,有時還雙手同時操作二尊木偶,生旦淨末醜偶像齊全,栩栩如生,各種人物說話、唱腔都要會。都說:皇帝和乞丐都是出自他口,是民間才子。打鼓一人,是前後臺三軍統帥,每一劇目需要精通熟悉;幕後專司打鐘鑼鈸等奏具一人,吹大車,嗩呐,二胡,品簫等樂器一人。由於人員精悍,酬金低,很適合經濟貧乏的農村,尚未改革開放前,每場僅十元人民幣,雖如此,我村每逢供奉的境主伽楠公,帝君公(保生大帝),哪吒太子誕辰要請演布袋戲時,還得全村信眾集資。筆者曾領頭挨家挨戶募捐,就是一角二角,經濟好點的熱心人也就五角,最多是一元,湊不齊時,我包尾了。時過四十多年,如今想起來,還是不亦樂乎。 最讓筆者難以忘懷的是因我從小喜愛閱讀歷史和武俠小說,大家都以為我博古通今,每逢請演布袋戲時,都要我擇戲目。其實,小說與劇目有天淵之別,藝人生疏的劇目,再怎樣演也不會有好效果的,所以,筆者就用一面抹壁雙面光的方法,既不違背村人的美意,也給自己留下面子,又不為難演戲人。通常和藝人研究,如只演一場,就選適合當日喜事的劇目,半文半武,而且是藝人拿手的劇目演,這樣,小孩、青年愛看武戲,壯年以上的人愛看文戲,皆大歡喜。如果是連續演幾個晚上,就和藝人商量,選他們較熟悉的歷史或武俠小說整套演出,如《三國演義》、《七俠五義》等。
  時代在進步,受提線木偶戲影響,布袋戲插入許多諸如“抽煙”,“脫帽”等雜技動作,最後一次觀賞布袋戲是三年前返鄉,但唱腔和對話已改為錄音,效果雖不錯,但筆者還是懷念那原汁原味的布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