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21-09-07

罪與惡

洪範
2021-09-07

  《爾雅》:“辜辟戾辠也。經傳皆以罪為之。”《漢書》:“惡不忍聞,罪不容誅。”《易經•大有卦•象曰》:“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罪的普遍定義是指違反上帝的意志。但在啓蒙運動和俗世主義的影響下,人們慢慢把宗教上的罪,理解為道德上的惡。
  奧古斯丁在公元四世紀,就試圖指出惡並沒有形上的存在地位,惡只是善的缺乏或者缺席。他認為上帝並沒有創造惡,所有上帝創造的都是好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罪与罰》是當時社會多種思潮的反映。主角拉斯科利尼科夫誤入歧途,將超人哲学片面理解並付諸行動,殺害了放高利貸的人,很明顯他犯罪了,但他拒不承認。最後在愛人的影響下,他一邊認為自己無罪,一邊讀著聖經懺悔自首。這是那個特殊的時代裡形成的文化衝突和道德混亂。
  最近在家隔離,寫了《罪與惡》:罪,不是惡/如代罪羔羊//惡,不是罪/如新冠病毒
  代罪羔羊,原指猶太教信徒於贖罪日時,按《聖經·利未記》記載的儀式將山羊獻作贖罪祭。現在的意思是指在某錯誤事件上,替代犯過者承受責任、受罪受罰的無辜人,即替罪者。
  將“罪惡”分開為罪與惡,不一定是“罪惡”。羔羊 ,可以說是純潔、温順而柔弱的動物,它們做了“代罪羊”,可不是它們的“罪”。新冠病毒,雖說來勢洶洶,是很惡毒,但是不能說是它們的“罪”,可能是对人類的“罪”的处罚。
  菲華社某先生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有合法,沒有道德!有道德,沒有合法!”
  道德是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價值觀、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調整對他人和自己之間的行為進行善惡、榮辱、正當或不正當等的相互關係的評價和斷定的行為規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