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21-10-26

香港無屋市民有希望了

柯林
2021-10-26

  香港是公認世界經濟最自由的地區,但自由是把雙刃刀,未必對人人有利。香港回歸24年,地產商在中央承諾不干預的情形下,大發其財,樓價飆升二十餘倍 ;十餘平方房子,叫價兩百萬港元天價,還供不應求。
  香港稅率低,是富人天堂,平民也“沒人阻住你發達”。最吃香行業,以前是“三師”:醫師、律師、建築師;現在加上金融分析師或理財專家。香港財富集中少數地產商,一般人淪為“房奴”,還沾沾自喜。首任特首董建華宅心仁厚,知道房屋是市民最大問題,提出每年興建八萬五千座住宅,結果樓價應聲大跌,犯了地產商和已“上樓”市民眾怒,第二任還未到任,被迫因“健康”問題黯然下台。銀行業是香港重要經濟支柱之一,其主要業務是借款予買樓者,貸款額度高達樓價百分之九十,一旦樓價下跌,樓房立刻成為“負資產”,即資產不及貸款,銀行立刻崩潰。所以樓價在眾人推波助瀾下,節節上升,地產商賺到盤滿缽滿,再高價投標買地,銀行沒呆賬,供樓者甘心做牛做馬,心中盤算自己的房產又升值多少,皆大歡喜。苦的是一般無屋市民,如果沒有貸款,幾十年不吃不喝,也買不起樓。
  港英政府萬般不是,但辦事效率高,且有一項“德政”,大建“平民屋”。因為時局,大陸大批難民湧入,五十年代,香港到處都有沒水沒電“木屋區”(貧民窟)。港英政府大手筆興建了租金極便宜的政府公屋,安置了過百萬貧民。當年的政府公屋,樓層不高,沒電梯,廁所公用。香港人勤勞,一旦發達立刻買商品樓搬出,“平民屋”完成任務也一一拆除。香港政府極富有,賣地、各項差餉收入豐富,甚至不分貧富向市民派錢,但興建公屋速度緩慢(故意?)一般人輪到至少要五、六年, 民憤極大。
  中央格守“五十年不變”承諾,“黑衣人”作亂,被迫制定“國安法”安定社會。習近平主席看出房屋是問題所在,決心插手,駐港代表駱惠宇受命視察。世人也看到世間罕有奇觀“籠屋”(一間房子建了多個鐵絲網做成籠子,人就鑽入其間休息睡覺)令人震撼。相信在中央干預下,公屋建造將加速,市民有望縮短時間,輪到廉租公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