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24-05-16

令人看不起眼的古蹟“草庵”

柯林
2024-05-16

  金庸名滿全國,讀者衆多,影響力巨大,他寫到的地方,隨着他的小説,家喻戶曉,都成為旅遊勝地。其實很多地方他本人並未去過,憑着想像,寫得活靈活現,華山的“思過崖”則是他創造出來的。當局極聰明,根據他的描寫設計了思過崖,成為遊客必去的打卡點,地方也賺個缽滿盤滿。曾有人要在東海尋一小島,遍植桃花,建造“桃花島”,可惜浙江有關部門沒進行,不然一定成為旅遊勝地。
  金庸小説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精采萬分。《倚天》一書有“明教“組織,這不是他杜撰,史上確有明教組織,又名“摩尼教”,教徒甚多,食素,教歌有“生有何歡,死有何苦“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是明教頭目,得助力甚大,建國後不得不將國號叫“明”(當然這是金庸所言)。泉州是“宗教博物館”,有世上唯一摩尼教寺院“草庵”。
  草庵不是草建,是紅磚屋,但奇小,只比土地廟略大,香客不多,多了也容納不下。據説文革期間,有紅衛兵計劃毀壊,有人將神像塗上泥土,貼了“毛像”,倖存下來。塑像逃過紅衛兵毒手,却躲不過“大官“的好意,塑像後面有“光線條”,表示它是光明之神。“土民豕朝”擅將線條描上紅漆,真是畫蛇添足,還好整個神像(非佛非道很奇特)沒有塗上其他色彩,保留石頭原色。
  金庸曾遊草庵,他的加持和聯合國將它列為“非遺”,沒有為小庵帶來興旺,也許地方部门宣傳不力。金庸看到草庵很高興,這證明教曾流行一時。
  草庵和另一位名人李叔同也有一段淵源,他曾在那裡(應該是附近房屋)養病一個多月並弘法。他為它寫了一對冠頭聯:“草積不除,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這幅楹聯刻在大殿柱子上。另有一聯:“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現影;史乘載記,于此有名賢讀書”。
  寺廟有名氣就不管大小,草庵位於泉州,道路良好,無爬涉之苦。菲華人士回鄉,要前往一遊,它是故鄉古蹟,別處所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