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02-07

問責文化

聶焱
2019-02-07

  所謂問責文化,其實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制度,或者直接可稱之為「問責制度」。簡單地說,就是政策出現失誤,那麼相關官員或企業幹部,就要受到相應懲罰,甚至引咎辭職。
  這種制度,原意是希望約束官員或企業幹部在擬定政策與發展方向時,不能隨意妄為,要認真負責,但實施起來,常常事與願違。
  比如,「引咎辭職」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與其說是懲罰,不如說是解脫。更何況,有些人見勢不妙,可以提前辭職,根本不必「引咎」,有時候,時機掌握的好,操作得當,辭職不僅不是仕途污點,還是東山再起的本錢。
  就拿英國脫歐一事,本身拿這麼大的國家大事,匆匆付諸公投,簡直就是兒戲。年輕的前首相卡梅倫忽悠保守黨內的親歐派人士,把兒戲坐實之後,結果發現更多英國選民支持脫歐,於是乾淨利落地「引咎辭職」。這一招,讓罵得正起勁的親歐派人士,彷彿被釜底抽了薪,勁頭頓減。
  之後,「梅姨」在有關脫歐與留歐的民意對立中臨危受命接任英國首相,正當她試圖捋清楚對英國最有利的脫歐管道的爛攤子時,兩任脫歐事務大臣一言不合就辭職,辭職之後,還在媒體上大肆宣揚與「梅姨」理念不合,為了英國人民的利益,不得不辭職。
  丟掉一個棘手的爛攤子,還說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尤其是去年十一月辭職的第二任英國脫歐事務大臣多米尼克‧拉布,在與歐盟達成協議之後才辭職,還美其名曰,是為了自己的「良心」,不得不辭職抗議有關協定。難怪英國線民懟他,你早幹嘛去了,這協定不是你自己達成的嗎?!
  實際上,在民意如此分歧之下,無論什麼樣的脫歐協定,都會受到群眾的質疑。看到「梅姨」堅強地抵禦各方的責難,我反而感覺這個時候迎難而上,值得敬佩。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立法會接受質詢,因將申領長者綜援的年齡由原來60歲上調至65歲,而備受議員責難。
  「無論是誰設計、誰執行,我作為行政長官,都要擔負總的責任」,林鄭月娥的答覆,一方面為政策的不盡人意而勇於承擔責任,另一方面,似乎也不乏暗道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