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02-12

“春晚”讓你看什麼

顏如玉
2019-02-12

  2019的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終於落下帷幕,雖然又是褒貶不一,終是億萬觀眾除夕之夜,不可少的一道薈萃藝術精華的文化大餐。
  三十多年過去,“春晚”已經成為中國老百姓過年的一種習慣、一種儀式感,成為當下中國人的新年俗,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春晚”的觀眾。
  自從1983年央視首次舉辦“春晚”,像背上了沉重而又光榮的重任,每年從半年起開始備戰,要滿足全球華人的欣賞口味,決不可掉以輕心。就好比一群廚師,要滿足一個大食堂裡所有就餐人的口味,不能太辣、太甜、太酸、太鹹,廚師們越想把每道菜做成精品,可偏偏,食客們卻總是不買賬,一定要挑出每到菜的不足之處。其結果,廚師不高興,食客們不滿意。每年的“春晚”從大幕拉開,觀眾們在電視機前邊吃年夜飯,邊開始喋喋不休地評頭論足,問題的癥結出在哪兒呢?
  我也算是“春晚”骨灰級的粉絲,應該自1979年“春晚”雛形聯歡會開始,一年不落地追。晚會從稚嫩到成熟,導演和演員不斷總結經驗,提升節目質量和品位,每年推出獨具匠心的新節目,一路發展到現在,可說是成績喜人。但是,隨著觀眾欣賞水平的迅猛提高,好像“春晚”已經無法滿足一些觀眾的欣賞要求,變成了年年看春晚,年年罵春晚怪現象。
  要我說,其實是一個觀看心態問題,說到底“春晚”就是一台綜合性晚會,包羅萬象,讓人人滿意是不可能。在這個百花園裡,只要找到你喜歡的那朵心儀之花足矣。
  “年年歲歲人相似,歲歲年年夜不同”。無論你在何方,無論你身居何地,“春晚”寄托著中華兒女的“文化鄉愁”。 除舊、歸鄉、團圓,這些融於炎黃子孫血脈中的文化烙印,在節日中被呼喚、沉澱、綿延。“春晚”為我們演繹,有著同一個節日、同一個心願,有屬於億萬中華兒女的同一台春節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