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02-12

誤讀與評析

誤讀與評析
2019-02-12

  香港評論家余境熹在《菲華截句選評析》之四中說道:“他在《攝影》裡寫:『怎樣拍攝 / 你的內心 // 我投影 / 你的心影』,意謂拍攝的對象是『你』,但出來的影像總帶著『我』的投影。我稍作改換:『怎樣詮釋/你的詩行//我投影/你的詩心』,嘗試用『誤讀』的方法略談對施氏截句的印象。”
  用“誤讀”來“評析”詩作,那會不會是一種“美麗”的誤會?或者是香港的“無厘頭”文化?
  《人民日報》曾刊登一篇《辯證認識翻譯中的“誤讀”》這樣說:“翻譯會導致誤讀,不是技術層面上的誤譯,而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從一種文化語境到另一種文化語境必然帶來的誤讀。即使在中國文學內部,我們也能感受到今人對古人的普遍的誤讀。比如『詩』這個字: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們說到『詩』,一定指的是《詩經》——楚辭雖然也是詩,但卻是不同於“詩”的詩。但是到漢朝說到『詩』的詩候,就已經不非得指《詩經》了。”
  評析不是翻譯,因此不可能以“誤讀”來撰寫評析。余境熹已經撰寫了八篇《菲華截句詩評析》,可是很多菲華作者與讀者都讀不懂那些評析,也許是比較保守,跟不上“潮流”吧!
  雖說在現代文學理論裡,“誤讀”是一種創造性的校正,每一個讀者透過“讀”而再次詮釋了作品,透過“讀”而參與了作品的再創造。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過度詮釋的情形卻一再發生。對於“誤讀”,當代最負盛譽的記號語言學大師安伯托‧艾可,他曾發表在義大利文學雜誌的專欄小品,對於“誤讀”,他說是“插科打諢、裝瘋賣傻、天馬行空”。
  如果說余境熹的評析也是“插科打諢,裝瘋賣傻,天馬行空”,那豈不是等於語無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