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02-19

誤讀乎?

洪範
2019-02-19

  有人說:「李白死後,再也不可能找到一個懂得李白的人。」
  更有人說,一個好的詩人或作家往往是這樣的:「他的作品已經徹底消除了由個人情緒失控造成的敗筆;他有能力在寫作中克服寫作從而超越寫作;為了尋找答案,他的行為突破了大多數人的想像,沒有更多的人比他孤單。」
  在現代文學理論裡,「誤讀」是一種創造性的校正,每一個讀者透過「讀」而再次詮釋了作品,透過「讀」而參與了作品的再創造。
  讀詩有「誤讀」嗎?可能我們比較保守,跟不上潮流,不懂的「誤讀」是什麼?用「誤讀」為他人的作品作「評析」,會不會可能誤導讀者?
  詩人在構思一首詩的時候,已經有主觀或客觀的靈感,主觀的思想,可能讓讀者有客觀的感觸,而且是多方面的解讀。詩人把詩定稿了,欣賞,解讀,感受是讀者的主觀或客觀的思維,所以說讀詩有「誤讀」之說,應該是不懂讀詩的人,才有所謂「誤讀」,特別是寫評論或評析,更應該是不可能是「誤讀」而評之。
  詩人創作了詩作品,詩作品就是屬於讀者的共同作品,可以從主觀或客觀的角度或立場去解讀,但是絕對沒有「誤讀」的立場。所有不同的解讀與感受,更可以確定詩人的詩作品是不是一首好詩或壞詩。
  有位作家說:「我只是把寫作還原為本能。讓寫作自己完成寫作。詩裡沒有詩。如果有,那是多餘出來的詩。把詩寫成字。寫詩是因為我們不懂詩。如果真懂了,就不用寫了。寫詩是為了不寫詩。」
  這種說法可能比所謂「誤讀」理論更無厘頭。然而,這樣的說法,會不會是另一種所謂「誤寫」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