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02-21

「代購」是一種悲哀

顏如玉
2019-02-21

  兒子來菲律賓過春節,帶來一大箱子的中國食品,雖然馬尼拉中國超市很多,最可口的還是國內買來的地道。半月過去,兒子要打道回國,箱子依然滿滿,甚至有些超重,打開一看,堪稱小型超市,生活用品居多,竟然連洗碗海綿也要買,實在不可思議。
  聯想一下,也不難理解,代購風在國內盛行,其根源就是因為國內本土生產的東西質量差,以次充好,或者乾脆就是偽劣產品,國人們已經被嚇怕了。代購行業的興起,一方面是滿足追求奢侈品人需要,另一方面是買的放心,用的放心。追溯代購興起,還要說從三聚氰胺事件開始,幾乎所有的中國媽媽對國產奶粉廠商都失去了信心,由此引發和開啟了海淘之旅。
  其實,「代購」一詞並不新鮮,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有人做上這一行,那時叫「倒爺」,有把廣州的走私電子錶、蛤蟆鏡、錄音機等,倒到內地來販賣的;也有「倒爺」從中蘇邊境販運來裘皮大衣、毛呢大衣之類,讓中國普通人第一次接觸到「進口服裝」。那時的中國,剛剛撥亂反正,物資匱乏,百廢待興,貧窮了許多年的中國人,無論從見識上,還是從經濟水平上,都有極大的侷限性,「倒爺」們反而是打開人們思想和眼界的「先行者」,也算是時代的「弄潮兒」。然而,二十一世紀的新「倒爺」,即「海外代購」卻是一種悲哀。淘寶裡的海淘,微信朋友圈裡的代購刷屏,讓巨大的海外市場,每天充斥著中國人的頭腦和生活。代購者也好,購買者也罷,都在成就著他國的經濟。
  2019年1月1日,《電子商務法》正式施行,通過出境「買買買」快速賺錢的時代即將終結,代購們正面對一場抉擇。值得深思的是,中國的民族產業和產品品牌、質量,如何做到抗擠壓性。希望有一天,「中國代購」也能夠為世界所「追捧」,中國品牌理直氣壯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