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05-03

百年“五四”

鳴笛
2019-05-03

  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週年,無論從狹義方面說,或是從廣義方面講,都肯定其是中國歷史重要的一章。「五四運動」前前後後,「是持續展開的以民主、科學為中心訴求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它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巨大推動,對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都遠遠大於這場政治運動本身」。對於「五四」,中共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反帝愛國學生運動定為「青年節」;原國民政府以新文化運動定為「文藝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九一九年一月,美、英、法、意、日等戰勝國,在巴黎召開所謂「和平會議」。歐美列強應日本無理要求,在巴黎和會上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卻未能捍衛國家利益,從而引發五月四日北京學生遊行示威,繼而各地罷課、罷工、示威遊行,反對西方列強無理決定和北洋軍閥政府妥協政策。實事求是地看,當時青年學生、民族精英,在巴黎和會反對帝國主義強權對中國壓迫等方面,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可說是一場全民族的反帝愛國運動。
  當時菲律濱中華總商會,於一九一九年二月致電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支持要求廢除一九一五年的「中日條約」。同時菲律濱中華總商會致電北洋民國政府及孫中山廣東國民政府,籲息內爭。一九一九年五月,菲律濱中華總商會一方面致電國內支持反帝愛國運動,一方面在菲律濱發起抵制日貨,響應國內聲勢浩大的愛國運動。
  那場巴黎和會,事實上是西方列強的分贓會議,根本沒有「公理」可談。據記載,「六月二十八日,在巴黎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徐世昌知道消息後,也不得不接受此事實。至此,經歷五十五天的五四愛國運動,以罷免親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的職務和拒絕和約簽字,而勝利落幕」。紀念百年「五四」, 寄望海內外同胞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