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05-14

閒話“官”與“吏”

林炳輝
2019-05-14

  有位菲華人問:中文「官吏」究竟含義?
  日常話中總是說官吏,似乎指的都是當官的,其實官與吏有區別,官就是官,吏就是吏,級別不同身份不同待遇也不同。
  官吏來自古代語。大陸清?者都說非官是公務員是公僕是人民的勤務員。
  也有人這樣劃分:處級以上(含處級)幹部才能稱之「官」,以下如科長、股東皆是「吏」此種說法來自明朝,但也不全面。
  明朝政府的公務員分為「官」與「吏」。當官的必須參加科舉考試,工資是政府發放的。但這些官員中還分為品級的和沒有品級的。
  如有品級的只有知縣(縣長)和縣丞(縣辦公室主任)幾個人而己;沒有品級的如教諭(教育局長)、驛丞(縣招待所所長)。但人員極少,因為明朝官員的編制嚴格控制,極少。
  以上這些人員才算是國家公務員。但偌大的一個縣千頭萬緒方方面面十分複雜,總不能叫一個人身兼多職日夜忙不完吧,於是便有了「吏」。 
  吏也就是具體辦事員助手秘書之類的。他們不拿國家工資而是由地方支出(這與現代的科員、辦事員不同了吧,科長以下者仍拿國家發的工資),且不屬國家正式編制(又與現代的不同)。著名的水滸英雄武松雖是陽谷縣都頭也是吏。
  古今中外政府以至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編制」至關重要,否則機構擁腫人浮於事忙的忙死閒的優哉悠哉,工作效率極差。
  說到編制筆者忽想起上世紀80年代中,泉州市文聯始創編制卻未定,時任文聯專職副秘書的筆者為調動一個文學青年補充辦公室忙得不亦樂乎!還好斯時管編制的是筆者的同窗好友,也才一路開綠燈。
  編制,有效地抑制單位浮腫。如今的大陸當局精簡機構既節約開支又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