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08-06

“東坡肉”與蘇東坡

鍾藝
2019-08-06

  自中國東方航空公司開通馬尼拉往來上海的航線,以及上海至杭州的高速公路建成後,大量菲華旅客涌入杭州,包括原先經廈門往普陀山的“進香客”。因此,對西湖和“東坡肉”,相信讀者諸君絕不陌生。
  西湖畔的“樓外樓”、“天外天”兩家酒樓出品的“東坡肉”,“色澤紅亮,形整不散,軟爛如腐,鮮香不膩”,令食客望之而垂涎三尺,嚼之則唇齒留香,歷久難忘。
  關於“東坡肉”的來源有好多個版本,杭州當地不同導遊說法也不一,筆者經翻查不少書籍資料才認為如下說法較為可靠:
  蘇東坡先生,平生“好吃喝,善啖肉,能下廚,會燒菜,胃口奇佳,口福極好。”(大陸作家李國文語,見於《中國文人的活法》一書)。
  據傳說,一天,蘇東坡正在家中煮豬肉,突聞有人敲門,他只好壓住旺火,開門迎客。訪者是一位年老的弈友,前來“挑戰”。蘇東坡亦好下棋。於是,兩人擺開棋盤,佈局進行一番較量。所謂“將遇良才,棋逢對手”,倆人沉醉於棋局,殺得天昏地暗,忘了時光之流逝。直到廚房內飄出肉香撲鼻,蘇東坡才醒覺煮肉之事。一聲“大事不好”,三步並作兩步,急奔入廚房,原以為豬肉已成焦炭,誰料揭開鍋蓋,映入眼簾的肉塊竟是絳紅油亮,香噴噴的。蘇東坡喜出望外,忙盛肉上酒,與棋友共享。棋友嘗後,亦讚不絕口。事後,蘇東坡從中整理出一些煮肉的經驗來。隔若干年,至1080年,蘇東坡謫居湖北黃崗,因當地豬多肉賤,為改變舊況,蘇東坡憶起昔日煮肉之事,連忙把自創的煮肉方法向居民推介,並戲作《食豬肉詩》一首:“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一首打油詩,見於宋人周紫芝的《竹坡詩話》,難判真偽。又隔9年,蘇東坡調任杭州太守。這一年,天大旱,他籌集資金,組織民眾,疏通湖道,整治葑田,又築成了一條縱橫南北的長堤以備日後防汛,減災除難。杭州老百姓為了感謝他的仁政,就把這條湖堤稱作“蘇公堤”(簡稱蘇堤)。堤修好時,適逢年節,老百姓刻意又送來一大批豬肉和酒。蘇東坡為官清廉,自不願收禮,又不想傷害老百姓的美意,就手書一張條子,召來名廚,著其按自己先前總結的煮肉方法,將肉煮熟,分裝壇內,分發予疏理西湖的民工共享。老百姓們更感恩戴德,為示尊敬,就稱這款肉食謂“東坡肉”。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故事流傳千古,成為美談。
  蘇東坡愛吃豬肉,絕非杜撰,有詩文為證。除了上述的《食豬肉詩》外,近代作家汪曾祺在其宏文《東坡肉》中,又介紹另一首蘇東坡的詩稱:“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瘦,若要不俗與不瘦,除非天天筍燒肉。”
  蘇東坡之愛美食,不是貪口福,實質上,是對於權貴、惡吏、小人、敗類的一種精神抵抗。據古籍《東坡筆記》中記載:一日飯後,蘇東坡攜眷在花園中散步,他摸著便便大腹,笑問家眷:“可知內裡裝著什麼?”一位說:“滿腹詩文”,另一位說:“聰明才智”,蘇東坡均不認同。最後,侍妾朝雲答道:“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他才捧腹大笑,表示同意。
  蘇東坡雖才華超群,一生卻充滿坎坷,一次又一次被奸人誣陷,一次又一次以詩文招災惹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一生曾“三起三落”。蘇東坡同樣遭受“三起三落”——先貶黃州,後謫嶺南,最終流放海南島,過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苦日子。蘇東坡曾寫詩自我感嘆道:“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然而,面對再大的艱難困苦,蘇東坡始終表現出無畏無懼的氣慨。
  今天,筆者在此大談“東坡肉”與蘇東坡,目的只有一個,即我們應該向蘇東坡學習,學習其寬廣的心胸、從容的心態和剛直自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