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08-14

樂山大佛 佛在心中

謝銳勤
2019-08-14

  大唐開元初年,24歲的海通和尚離開了恩師慧淨法師,開始遊歷天下,遍訪名師,雄心勃勃的他同時也在尋找一處理想修行地。當來到凌雲山對面江岸時已近黃昏,身體很疲憊,他駐足停留下來。突然間,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眼前寬闊的江面,三江匯流處波濤洶湧,對面的山峰幾乎模糊成一片。此時,一道強烈的閃電划過凌雲山,剎時瓢潑大雨覆蓋了天地。海通心想:大雨來得太兇猛,為何沒有什麼徵兆?
  就在沉思時,突然間大雨收住,烏雲散去,天空放晴,凌雲山上空出現內紅外紫的五彩光環,剎那間海通心頭一震,兩眼放光,這是傳說中有緣人才能見到的佛光嗎?過了一刻鐘,佛光淡去,夕陽照射出最後的光芒,籠罩在山上的煙霧完全散開,對面聯襟而成的三座山峰被照得通體燦爛,異常艷麗。海通再次被震憾得久久不能回過神來,眼前三座山峰不就是一尊的巨佛嗎?以烏龍山為頭,凌雲山為身,龜城山為腳,全長四千餘米,身體特徵均清晰可見。遠遠望去,巨佛體態勻稱,面目清秀,慈祥凝重,難道這是隱藏在世間的巨佛?
  那一刻,海通似乎悟到什麼,莊重地跪下身來,朗聲發願,也許這是佛的召喚。人在佛心中,佛在人心中,這將是多麼理想的修行地啊。於是,一段改變凌雲山歷史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
  從此,海通和尚每日在江邊修行,看雲卷雲舒,賞花開花落,簡陋山洞裡的日子雖清苦,精神卻很愉悅,道行也日益高深。
  凌雲山下是大渡河、泯江和青衣江的匯流地,江水如萬馬奔騰,吼聲震天,行船到此處變得非常危險,常常有船毀人亡的消息傳來。既然“佛在心中”,如果在此造一尊真正的大佛,是否更能讓行船人看到光明和希望呢?
  在凌雲山臨江鑿一座人世間最大的彌勒佛像,便成為他餘生最重要的功德。海通為了建成樂山大佛,一方面風餐露宿四處化緣,一方面對大佛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付出的犧牲非常人所能忍受,甚至在關鍵時刻“自抉其目”。
  因此,海通圓寂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造。90年後,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終於展示在世人面前,從此日日夜夜、萬世千載地面對浩浩三江,安瀾鎮濤,保佑蒼生。“趺坐中天排紫氣,縱橫彩筆破青冥。”巨佛頭南足北,而樂山大佛坐東面西,緊緊依偎在巨佛肩部的深坳處,“聖人出世於腋下,”天賜的傑作,完美的結合。
  樂山大佛完工以後,匯流處的船毀人亡事故便大大減少了。“始知神力無窮盡,丈六黃金果小身。”也許樂山大佛無法改變三江匯流處的物理結構,卻實在改變了行船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平穩而安定的巨型坐佛帶給行船人戰勝激流險灘的決心和勇氣,給他們起到燈塔般的指引作用。
  走近大佛,其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氣勢足以俯視眾生。大佛依山鑿成,臨江危坐,體態均勻,神勢肅穆,這種從容能給人力量和勇氣。其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坐”不一樣,這種穩如泰山無可撼動的坐佛形象無疑更符合當地鎮水定神的實際需求。
  下到棧道底部平台,仰視大佛,“地湧半身雲水繞,山開一面金碧浮。”不會有壓迫感,但會感覺到人的渺小。
  扶弱濟困、佛在心中的海通,懂得感恩,也懂得分享,在世人眼中,他不也成為一尊人間活佛嗎?不都同樣給世人帶來祝福和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