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08-14

孝感門下

洪泓
2019-08-14

  我住在西街孝感巷48號,站在巷口抬頭就可以看到東西雙塔。
  記得小時候發現整條巷子地上全是文字,有時下雨被打濕的地上會顯出模模糊糊的字跡。好奇的我們時常撿來樹枝在地上像描紅一樣認真地摹寫著巷石上的文字。原來巷子是山上扛來的墓碑石鋪就而成的,難怪上面會有“百家姓”。與泉州許多古巷一樣,孝感巷也是狹窄又稍顯破舊。但據泉州市文史專家楊清江先生考證,孝感巷口書有“孝感動天”四個大字的牌坊,是明朝皇帝為了表彰“生性孝悌,貧而好施”的朱則文的孝道而建。我家跟明朝名臣蔡清故居相距300米,跟“一門四相”之一的曾從龍的狀元井也僅相距200米,整條巷子深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
  我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有一兄一弟一妹。父親是個文職軍官,他17歲參加工作,隨土地革命運動加入公安隊伍。父親對我們實行了準軍事化管理,吹哨起床,統一吃飯,洗漱用品整齊擺放,被子要按部隊要求疊起四角分明。父親很少與我們交流,主要精力都用在工作上。而對我們幾個囝阿(小孩)按照戰士般要求,有事報告,無事歸學校管理。我從小非常頑皮,是一個非常令大人操心的囝阿。記得小時候,吃過晚飯後經常跑到市文化宮百源清池旁的傅金星老師家去聽他“講天掠皇帝”。一次,他問我住在哪裡?我答:家住孝感巷。他便跟我聊起了“孝感動天”的故事。
  相傳,明朝時期,巷裡住有一姓朱的人家,母親為了讓兒子朱則文讀書識字,她每天給人縫縫補補,省吃儉用。天有不測風雲,朱老太太不幸得了一場大病,雙目失明。為了給老母親看病,朱則文出賣了家裡所有的東西,最終一貧如洗,靠借錢度日。為不讓母親擔心,朱則文還瞞著母親借米下鍋,而自己頓頓只喝稀飯,每次母親問起是否還有米?朱則文總把裝米用的竹碗倒過來盛滿讓老母親撫摸,老太太信以為真。後來好心鄰居將實話告訴了老太太,老太太傷心欲絶,竟絶食求死。爾後因一夜行俠路過,聽聞此事,擲下一塊金錠給朱家,幫他們渡過難關。從此坊間傳聞是“孝感動天”。朱則文的兒子朱鑒生前還親自撰有“朱氏父母孝感志”一文勉勵子孫後裔,讓他的孝道為更多人頌揚。
  內心堅強的父親終究敵不過歲月的無情,扛不住疾病的銷蝕,不得不接受親人們的服侍。三年前,父親身體佝僂起來,兩隻腳開始不聽使喚了,人也開始有些糊塗了,時不時地胡言亂語,經常白天黑夜顛倒。爾後住院檢查才知得了“阿爾茨海默氏症”,有時會失語。過去的事記得清清楚楚,還能談起部隊裡的事,而上午吃了什麼他就忘得一乾二淨。因為這種病因迄今未明,沒有什麼特效藥可用,只好回家,好在只是生活不能自理而已,一切由我母親來代理。父母間算不上相濡以沫,但卻是患難與共。雖然父親已然失去了對身體的控制,但潛意識裡依稀有種信念支撐著他,他能感受到家人的眷眷之心。記得他第二次住院期間,輪到我值夜班。他儘量少喝水少吃東西,怕半夜大小便麻煩到我。夜裡數次扶他起床方便,他還會露出笑容道聲“謝謝”。即使有時疼痛也從未聽到他哼一聲。我大概能體會到父親的痛苦、掙扎和無助,但除了無奈、煎熬和心痛外,我所能做到的只有以我們的方式讓父親減少痛苦有尊嚴地活著。
  自古以來,百善孝為先,“孝”乃人類美德的傳承。我自認為自己是比不上朱則文大孝,但倒也不是忤逆之子。我們也在慢慢變老,而比我們更早衰老的父親雖然有病在身但仍然天天笑容和藹。我們還有什麼奢望,但願他健康快樂!正如有歌詞寫道:“時間都去哪兒了?”今年重陽節,我們不讓愛缺席。我們家族決定帶上老父親去趟開元寺,我親自來導遊。雖然我是業餘講解員,多少次帶團游西街逛開元寺,卻沒有一場是為親人們的。來吧,走吧,去看看小時候的“人民商場”,去觸摸那“鮮活的歷史”。是的,每個人都有贍養老人關心老人的義務,這個不用言說,已成為深植骨髓中的一種本能。曾經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