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09-11

我的少年記憶

孫秀斌
2019-09-11

  1966年的6月,我小學畢業了。那時“文革”的硝煙味已在四處瀰漫,校園裡風聲鶴唳,人心惶惶。後來我總算被分到一所中學,但一浪高過一浪的政治風暴吹得學校搖搖晃晃的,上了不到一年的學,學校便全面停課了。比我們年級高的同學去串聯鬧革命了,而我們則全被趕回了家,成了“待學少年”。
  那一年夏天,老家的大伯來看望父親,見到我遊手好閒便說:“過幾天跟我回老家吧,這兒亂哄哄的,老家有的是事情讓你做”。老家,是父輩從小生長的地方,也是我生命的“源頭”,自記事起就沒回過老家的我,自然是心儀和嚮往著的。見我這般心馳神往,父母也想讓我回老家鍛鍊一下,就同意了。
  一番長途跋涉後,終於回到了我日思夜想的老家。走在大街上,街坊鄰居好奇地打量著我。當大伯說出我父母的名字後,他們便圍攏上來,拉著我的手,摸著我的頭,家長裡短地問這問那。那地道的鄉音,滾燙的話語,直暖得我心裡熱乎乎的。
  我的老家地處山區丘陵地帶,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美麗村莊。那兒的鄉親民風淳樸,心地善良。沒幾天,我就和這兒的小夥伴混熟了。有一天我們上山打完柴,到收割完的地裡撈花生,然後燒帶殻的花生和捉來的螞蚱吃。當燒熟的花生飄出香味,焦黃的螞蚱油光光地絲絲作響時,我迫不及待地下手了。在城裡哪吃過這些稀罕東西啊,真是大快朵頤,小夥伴見狀笑著說:“慢慢吃,別燙著了”。
  在老家呆了一段時間後,大伯見鄉里的聯中沒停課(這兒山高皇帝遠),怕我荒廢了學業,就讓我和堂妹一起去上學。學校離我們村三里路,中午自帶乾糧,在學校的伙房熱一下吃。那時候大伯家挺窮的,可每天給我帶的乾糧是玉米麵餅子,而給堂妹的是地瓜麵餅子,玉米麵比地瓜面好吃啊!那時我就想,將來一定要要好好報答他們。儘管日子過得清苦,但心裡是快樂的。星期天堂哥帶著我滿山轉,摘野果,放羊,抽水澆地,啥活都干。晚上則看他借來的小說,談天說地,一起聊到深夜。
  見我這般喜愛老家,大伯心裡也樂呵呵的。他給父母去信說我很好讓他們放心,並和大媽商量以後在村裡給我找個媳婦,將來在這裡安家落戶。不知是那時年少懵懂,還是當時世情使然,對大伯的這片心意我並未拒絶,心中只在想,等上完了學好好跟堂哥學點農業技術,將來好有立足之本。那時我似乎忘記了遠方的父母和弟妹,也不管他們是否會同意大伯的想法。老家的魅力,竟是這樣令人心馳神往。
  就這樣,我在老家住了令人難忘的8個月。那一年臨近春節了,大伯要帶我回家去看看父母。走前,大伯是和我商量好住幾天就回來的,一些衣服和愛看的小說我都沒帶,那時心裡真是立下一番豪情壯志,準備在農村紮根一輩子的,因為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是絲毫看不到“詩和遠方”的。可等到見了父母,端出我愛吃的飯菜,一聲聲地呼喚著我的乳名時,我那堅強的意志,竟然像冰塊見到了陽光,一點點地融化了。等到大伯啟程要帶我回老家時,我仰臉看著父母,腿卻不肯挪動半步。大伯見我這般,心中似乎也有所感悟:親情可以暫時分離,但卻不能永久割捨。大伯走了,一步三回頭地看著我,而我卻依偎著母親,拉著她的衣袖,生怕再分離了。
  那一年我14歲。半年後,學校終於複課了。又上了不到一年的學,我初中畢業被分到了工廠當了工人。我的少年時代就這樣提前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