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09-17

又是中秋月圓時

顏如玉
2019-09-17

  中秋之際總要寫篇小文,感懷卻年年不同。就如白居易所雲:“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我還喜歡:“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詩作者以偉大的胸襟,豐富的想像,把日月星辰了然於心,握於鼓掌。佳節總會傷感,即使花好月圓,也會喜極而泣。然而,寒來暑往,月圓又缺,本是自然規律,一切悲歡離合都隨時光流逝,不必在意那月或缺或圓,此時不如研討一下“中秋節”吧。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又有一種說法,中秋節起源於隋末;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中國是農業國,耕種收穫是根本,所以流傳最多的說法還是農業生產慶祝一說:八月豐收,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至於中秋賞月,各個朝代都有美妙的詩詞歌賦和具體典故。據歷史學家推斷,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流行。北宋時,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到了明清兩朝,賞月活動更加盛行,“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流傳至今,中秋節的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文化習俗,經久不息。人們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自2008年起,又把中秋節列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借明月寄情,思鄉、思人,已成為中國人的團圓約定。“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未免太過消極,何必在意天上宮闕,只知今夕是何年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