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與海絲的淵源

  古老的草庵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張歷史名片。它距泉州城20多公里,位於晉江市羅山鎮。走進羅山鎮,你從很遠就能見到一座千年古寺掩映在華表山的翠綠山景中。
  “古寺春餘日半斜,竹風蕭爽勝人家。花時不到有花院,意在尋僧不在花。”泉州草庵是一座摩尼教寺院,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 年),是一處世界現存珍貴的摩尼石雕遺蹟,史書記載“雙峰角立如華表,南麓有草庵,元時建祀摩尼佛。”因古時用草構屋,故曰草庵。元順帝至元五年(1339 年),改為石構,又稱草庵寺。
  草庵寺依山崖而築,雖歷經八百年風雨滄桑,幾經修復,依舊香火裊裊,每日前來朝拜的村民和遊客絡繹不絶。漫步草庵寺,只見四周遍植馬尾松、 銀合歡、木麻黃、杉木 、相思樹,古木蒼翠。寺前有“隱居橋”、“八鳳池”、“千年古檜”多處佳秀,彷彿走進—個清涼世界。庵後有“龍泉岩”、“玉泉”多方幽景,真是讓人賞心悅目。聽說山上原有“萬石峰”、“玉泉”、“雲梯百級”,還有“勸念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咒語的摩崖石刻,可惜的是由於當年開山劈石被毀已不見蹤影了。
  走進寺內,一眼可見岩壁上雕著摩尼教創始人摩尼光佛造像,好像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畫。造像高 154 釐米,身寬 80釐米。像中的摩尼光佛散發披肩,面相圓潤,顎下兩絡長髯,垂落胸前,身著寬袖裳,結帶為扣,雙手相疊,掌心向上,法相莊嚴,跏趺而坐於蓮座之上。草庵作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最珍貴的遺蹟,記錄著世界宗教文化傳播足跡的歲月滄桑。
  當年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聽說泉州有摩尼光佛,於是他不辭年事已高,特地趕來探訪草庵。凝視著那尊摩尼光佛石像,他連聲說道﹕“從摩尼光佛石像,我得到了明教存在是有史記載的印證,絶不是我憑空杜撰出來的。”他感慨萬千,用手輕撫著因年代久遠而斑駁的摩尼光佛像,欣然為草庵題詞:“熊熊尊火,光明之神”。以《倚天屠龍記》贏得萬千讀者的金庸,書中曾多次提到明教。那麼究竟明教在歷史上是不是真實存在?誰也無法說清楚。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有人在草庵寺附近發現了一件標有“明教會”的黑釉碗和60多塊刻有“明”“教”“會”等字樣的殘瓷片,這是當年教寺在磁灶窯批量定製的瓷碗,此消息一夜之間引起轟動。
  上世紀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曾兩次到晉江草庵考察,對一批歷史遺跡,他們都給予很高的評價。他們對摩尼教(時改明教)傳播於泉州時的活動,摩尼教教徒定期於草庵聚會並燒製“明教會”的碗,摩尼教教徒在草庵建造石室並在山崖上鎸造的摩尼光佛石像都很感興趣。特別是摩尼教高僧呼祿法師,來入福唐,授侶三山,遊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還有一代高僧弘一法師留下的墨寶……這些珍貴的史記,可不能在我們這—代人的手上消失啊!
  1978年,在瑞典隆德大學舉行的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討論會上,主辦者――世界摩尼教研究會以泉州草庵的摩尼光佛造像作為會標、會徽。這一份殊榮,是我們泉州人的驕傲和自豪;也是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
  追昔“海上絲綢之路”,讓人遐想,給人思索,促人奮進。看呵,中國這艘船承載著昔日的貧窮和苦難;承載著多種兼容并包的宗教文化;承載著國家的富強、民族振興的希望;承載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中國夢”,沿這條蜿蜒的“海上絲綢之路”,從泉州揚帆啟航,穿海越洋,—路風風雨雨,—路乘長風破萬里浪。
  著名學者易中天說,行走在泉州,一不留神你就會跟歷史撞個滿懷。如今,一座新建的草庵公園與花草綠樹相映成趣,滿眼秋光山色,綠意盎然,—條長長的瀝青路展現在我的眼前,正如宋詩人李彌遜描寫的秋居山中一樣:“公園十畝餘,日陟亦成趣,浮陰未全收,晴沙已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