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家鄉泉州

  筆者小學及中學期間在泉州求學九年,如今離這座城市愈遠,思之愈切。泉州是中國首批公佈的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筆者從小熱愛泉州,把它當作我的第二故鄉。
  三公里長南北一條街——中山路上,有連排式的騎樓、西式的窗戶、皇宮式的燕尾脊、歷久彌新的紅磚白石,中山路是泉州的脊梁;最古老的街道——西街是泉州的名牌,西街開元寺東西塔是泉州的“市標”,南北一條街,東西兩座塔是泉州的歷史文化文明象徵。
  泉州人傑地靈,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座著名古城,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五代始泉州遍地栽種刺桐樹,並以紅色刺桐花為市花。後來泉州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以別名刺桐城名聞遐邇於歐洲、非洲、中東地區。擁有一千五百多年開放歷史的刺桐港在宋代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宋元時期為世界四大港口之一,榮光處處可見。泉州改革開放以來,又遍植綠樹、綠草坪,形成半山紅葉半山綠,環境更加優美,是一座花園城市。
  泉州人喜愛紅色,還表現在春節、婚慶及其他喜慶節日,紅燈籠高高掛,紅對聯、鞭炮、紅福字、紅包、紅圍巾、紅衣服,場面是那麼地熱鬧、喜慶。在美好的節日裡,人們還把紅色烙在民俗食品——龜、碗糕、發粿、米粿、蒸包等之上,紅色是泉州人最愛的顏色,紅色也是泉州人內心深處熱情的顏色。
  走進泉州就能聽到古漢語活化石——閩南話,能聽到音樂活化石——南音,還能看到許許多多古代流傳下來的文物古蹟和雕刻藝術。有一句俗語: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小小的泉州,有國家重點文物單位二十多處:九日山上一尊大石佛與山衹園石刻、開元寺、靈山伊斯蘭教聖墓、清凈寺、洛陽橋、安平橋、天后宮、草痷摩尼教遺址、崇武古城、清源老君巖、屈鬥宮、鄭成功陵墓、晉江安海龍山寺、晉江東石南天禪寺石佛、晉江金井石佛……泉州還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十多處。
  作為閩南文明發源地的泉州,民間曲藝發達,戲曲種類繁多,閩南語的地方戲曲更是歷史悠久,名聞海內外的黎園戲、南音、高甲戲、打城戲、提線木偶與掌中木偶等,這些閩南語系的民間戲曲藝術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東南古曲音樂明珠”、“古代戲曲藝術瑰寶”。
  具有一千五百多年對外開放歷史的泉州,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這些宗教在泉州擁有許多信眾和數目可觀的教堂,僅在泉州資料可查就有五百座以上的寺廟教堂,市區以外更有上萬座。怪不得南宋理學家朱熹稱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中國當代四大高僧之一的弘一法師把此語作為楹聯鐫刻在開元寺天王殿內。
  歷代泉州有二千五百進士,文武狀元十人,古代與現代名人眾多,據資料云:有李贄、歐陽詹、曾克亮、呂惠卿、薄壽庚、蔡清、何喬遠、吳魯、丁拱辰、李光地、何朝宗、洪承罪行、俞大猷 、張瑞圖、鄭成功、施琅、李子芳、李光前。現代出現了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莊長恭、張文裕、劉興土、蔡其築、林俊德、李幼年、李赤園、張乾二、王啟明、吳新濤、高武圖……還有文學家司馬文森、白刃、劉再複。
  以前只有一條著名的中山路,改革開放後泉州市容不斷擴大與提升水平,現在高樓林立,逐步擴大到溫陵路、田安路、刺桐路、坪山路,豐海路、金海灣大道、東海新區。
  泉州人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遠大的志向,愛拼敢贏的光榮傳統,明天一定會用濃墨重彩譜寫更加輝煌燦爛的新篇章。訴說不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動人故事,描畫不完今天踏上二十一世紀海上新絲綢之路的美麗風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泉州始終勇立潮頭,先行先試,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被確定為全國十八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積極謀劃打造“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創造全國的“泉州模式”和“晉江經驗”。海內外湧現了許多企業精英、商界翹楚,工商業大發展的泉州人。
  到泉州古城區走走看,泉州最大的魅力仍然在古城,各種各樣的古老建築風格獨特,很顯眼奪目,各種各樣的雕刻藝術出現在眼前,深受人們的喜愛。泉州是一座紅紅火火的城市,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