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憶安溪七中

  離鄉愈久,愈念故土。想念家鄉的稻田、荔枝、桃梨、甘蔗,也想念曾經的師長。尤其是母校安溪七中,囊括了我從1975年9月到1979年7月的初高中求學時光。那四年歲月,雖然處於十年文革浩劫的末期和改革開放的初期,還處於政治掛帥的荒誕年月,充斥報端的盡是火藥味的批倒鬥臭、彼此攻訐的文字,課本上也鮮有富於童趣、美意和引人向善求真的名篇佳什,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畢竟奠定了我衝刺高考、實現“鯉魚躍龍門”(農轉非)身份和命運轉捩的知識基礎。我是敝村自“文革”結束後考上大學的第一人。

跨江求學

  那時,我需天天步行近二公里,急匆匆往返於家與七中之間。頗費周折的是,小山村僻居一隅,村口為一溪天塹所隔,當時尚未建造橋樑,於是每天來回四趟,搭船過江。大隊照顧學童,乘船幾乎免費,艄公由“大隊”給予補貼。我整個中學四年都是這樣奔波的。
  那條寬闊的溪流,便是晉江的上遊支流——西溪。河長達145公里,以前山林水土保護較好,常年水量充沛,河寬水深,全村老少出入,全靠一葉木船擺渡。一船最多承載二十多人。遇上游暴雨陡漲,浪高湍急,裹挾著樹木、傢俱、豬牛,洶涌澎湃,沖往下遊,艄公只好停駛,用粗大的繩子緊緊地系好船頭,以免被水沖走。我們背著書包,走到河邊,面對滔滔波濤,只能徒喚奈何地折回。待水位下降後,恢復擺渡,才繼續上學,急急把落下的功課補上。
  那時“家庭成份”論盛行,小學同班同學陳武生,儘管聰穎好學,成績優秀,但因父輩的壞成份而被強行剝奪了升讀初中的權利。小小年紀,只能留在村裡參與生產隊勞動。當年,我除了偶爾冒出的一絲淺薄的優越感外,更多的是不舍、惋惜和不解——童稚何辜,遭此壓制?成人愆尤,株連童蒙?
  那時的安溪七中,極為簡陋,一如我等農戶的家境與出身。那種外觀與情調上的合拍,使我沒有絲毫的自卑與頹唐。內心裡暗暗發誓:要靠讀書改變命運!這裡必是我求學充電、積蓄能量的殿堂,是我砥礪精神、矢志逃脫貧寒處境的人生驛站。
  從這裡起步,沖出山旮旯,翻身向文明——這是貧窮家庭催促一個孩子早熟的苦澀砥礪。
  母校安溪七中,位於魁鬥公社(其時叫人民公社,後改為鄉,今叫“鎮”),處于群山擁抱、溝澗環繞的丘陵山區。距離安溪縣城11公里,幾無平地,到處是蜿蜒崎嶇的山坡。七中就在山坡的南麓,背山面溪,前面是農田,沿溪畔逶迤伸展的是省道312公路,公路另一側是流經村口的西溪。
  當年那窄而曲的田埂路,那起伏多彎道的泥沙公路,那木板鉚釘拼成的渡船,可記得一個背著書包的赤腳少年,偶爾喃喃自語偶爾作苦思冥想狀:還在回味一篇古文的意妙貄佳,假想一道方程式、一道立體幾何題的解答。
  母校七中所在的那片山坡地,那些舊壘,留有我的汗水,藏著我的夢想,萌發著我的報國夢。

勤工儉學

  當時國家倡導“勤工儉學”,主要方式有三種:每周設立“勞動課”、定額印“土葛”、採摘松果等。
  勞動課一般是下午一至兩節課時間。我們各自從家裡帶來勞動工具,提前佈置,或帶尖鋤,或帶鋤頭,更多的是帶箕畚。每逢勞動課那一天,教室內外就擺滿各式各樣的農家勞動工具。勞動任務是挖山建校舍,帶尖鋤的同學負責挖土,帶鋤頭的負責扒土,多數同學用箕畚挑土,把紅壤挑運到公路外側,傾倒於溪畔。以最原始的“愚公移山”方式挖掘土方,每個班級輪番上陣,初高中共十多個班級,一鍬鍬地挖,一擔擔地挑,假以時日,居然也按建築規劃挖出一、二間教室所需的平地。
  當時建校舍沒錢,國家投入極有限,只能自己想辦法,就地取材。規定每個中學生要印制多少粒“土葛”,比如每人要繳交三十粒“土葛”。我和同村的陳寶輝擇定秋冬季節的一個晴天,帶上鋤頭、箕畚、土葛印模和水桶,兩人結伴到學校,挖土、堆土,中間低,四周高,澆上水,用鋤頭翻動,再光著腳丫反覆踩踏,使濕泥均勻(若不均勻,一晒干就容易斷裂開來),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有時會拌上一些鍘成尺把長的稻草,增加泥土內部拉力。先把土葛印模放入水中一沾,再置於平地上,放入濕泥,四周壓實,與框抹平,提起,沾過水的印模很容易滑動。晾曬幾天後,再小心翻转另一面,繼續晾曬。直到干硬,一塊塊扛起,搬運到指定的地方交賬。那教室的四面牆,就是用土葛交叉堆疊起來的,然後再用稀泥補隙抹平,幹後再抹一層白灰。
  暮秋時節,是收穫季節,山上的松果已成熟。學校老師就在班上動員:採摘松果,用那些果籽支持國家綠化荒山。老師講完意義後,就佈置每個學生,要繳交多少斤松果。我們利用週末時間,約上同班同學,帶上布袋,爬上村裡周邊的山嶺,摘取松果。到了周一,背到學校,老師拿著秤,逐一過秤、記錄。然後傾倒於操場上,鋪開來晾曬。經過一二十天的連續晾曬,閉合的鱗狀頁片就逐一綻開,有時站於操場邊,還能看到隨著一兩聲“嗶啵”脆響後,彈出一粒粒黑褐色的松籽。松籽連著一小片薄如蟬翼的膜。有時候,輕輕敲打那綻放如玫瑰花瓣的松果,籽兒掉落下來,再用簸箕簸去那些薄膜,就成了純凈的松籽。再由學校賣給供銷社。而那些松果殼,成了學校灶膛裡蒸飯作炊的絕佳燃料。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