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記者劉紅霞)觀察一國經濟活力、動力和潛力,外資是個獨特的窗口。中國吸引外資情況怎麼樣?外資對投資中國如何看?記者為此近期前往多地調研。
“中國是正確的投資方向”
7月初的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全球主席漢斯保羅·博克納告訴記者,如果問中國值不值得投資、值不值得深耕,他的回答是——“絕對值得”。
博克納的觀點與不少跨國企業的行動不謀而合。
僅廣東省,前5個月實際到資超5000萬美元的項目就達37個,項目金額合計58.1億美元。埃克森美孚、巴斯夫、寶潔……從準備動工到緊張施工,認準中國的外資巨頭,加快佈局的腳步沒有遲疑。
在湖北武漢,法國施耐德電氣在原有投資基礎上追加投資數條生產線。湖北自貿試驗區6月份一次性簽約24個重大項目,金額近300億元,涉及產業孵化、保税維修、新能源材料、電子信息、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
在北方,德國寶馬集團增資30億歐元在遼寧瀋陽新建工廠;石油巨頭沙特阿美攜手中國企業共同投資100億美元在盤錦運營化工項目。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3690.6億元,同比增長6.8%,增速較去年同期加快5.5個百分點。其中,來自德國、韓國、日本的對華投資分別增長了100.8%、88.1%、18.9%,來自歐盟的投資增長了29.5%。
“中國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增長機遇所在。”麥肯錫全球管理合夥人凱文·斯奈德認為,市場體量大,供應鏈效率高,資本充足,這些都是世界投資者看好中國經濟的重要因素。
“我們願同中國經濟共成長”
夏至時節,江蘇張家港,一場舞獅表演讓美國陶氏公司高附加值有機硅樹脂工廠奠基儀式熱鬧非凡。半年內第二次訪華的陶氏首席執行官吉姆·菲特林,饒有興致地用毛筆為獅頭“點睛”。
“這是我們過去3年在張家港投資的第3條生產線。”他説,對陶氏而言,中國不僅是“戰略市場”,更是生產中心、創新中心,在陶氏全球供應鏈中地位舉足輕重。
透過現象看本質。記者發現,當前中國吸引外資,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與往常不可同日而語。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前5個月,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128.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4%;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41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2%;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近70%。
外資加速向中高端集聚,恰恰與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形成共鳴。
記者調研發現,越來越多跨國企業將研發總部或研發中心設立在中國,對華投資中的研發投入也隨之加大。
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告訴記者,公司近3年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將增長50%,研發撬動生產,願意在研發領域加大對華投資,充分表明施耐德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對中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知識產權保護的肯定。
歐洲知名車企雷諾集團高級副總裁、中國區主席福蘭已在中國生活了3年。這期間,雷諾在中國電動車市場進行了大量投資,已與中國企業建立了3家合資企業。
“我們知道中國政府出台了許多歡迎外商投資的政策,也切實感受到中國正在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福蘭説,“未來非常希望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取得突破。”
“對於有遠見的企業而言,參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是不容錯過的機遇。”博克納説,全球跨國投資連年下滑,而中國吸引外資卻逆勢上揚,這是全球資本做出的市場選擇。
“更多的共贏故事令人期待”
6月末,日本大阪,中國宣佈若干擴大開放重大舉措:進一步開放市場;主動擴大進口;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全面實施平等待遇……
就在上半年的最後一天,中國出台新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經過5次修訂,清單內容從原先190條縮減到現在全國版的40條和自貿區版的37條。當天還出台了2019年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的行業和領域。
壓縮與擴大之間,足見中國的開放誠意。
“在全球化遭遇逆風的背景下,這種開放姿態和行動尤為可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説,更多的共贏故事令人期待。
更大力度保護知識產權,抓緊制定外商投資法配套法規、規章,將原來規定的2021年取消證券、期貨、壽險外資股比限制提前至2020年……剛剛閉幕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傳來中國履行擴大開放承諾的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