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也有剩男剩女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一件事情。然而有人偏不,到了談婚論嫁年齡還在“等等等”,“搏搏搏”,“挑挑挑”。中國近五年來,結婚率持續下降,許多年輕人不想結婚,不敢結婚。“不婚不育,”“佛繫戀愛,”“大齡晚婚”,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將婚姻作為人生必選項的原因。或許有人會說,這都是時代發展、社會競爭激烈造成的一種社會現象,以前不是這樣子的。然而歷史有時竟會有驚人的相似,中國古代宋朝就有過大齡青年扎堆的現象。
  宋朝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代,重文輕武。宋真宗有詩寫道:“富家不用賣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房不用架高粱,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歸結大意是在他們大宋朝,最有前途的職業不是行賈的商人,而是讀書的文化人。宋真宗這樣說是有緣由的,因為在此之前的五代十國,動盪不安,皇位更迭頻繁,一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才算結束這種日子。
  也正因如此,宋朝後來的皇帝都十分反感武臣,在他們看來,習武之人有著強烈的殺傷力,稍加不慎,就會被推翻帝位。而文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手無縛雞之力,除了有張嘴皮子,別的就沒啥了。所以宋朝雖然是武將建朝,卻輕文重武,大量啟用文官,更是不惜血本啟用了高薪養官的政策。
  宋代文官不但工資高,逢年過節還會發福利,遇到特殊的日子還有額外的獎金,而官員犯了錯誤,往往也是從輕發落,能免則免。宋朝對官員的縱容程度和它的工資制度一樣讓人歎為觀止。官員的生活如此安逸幸福,天下的男人自然是人心往之,於是讀書便成了宋朝的一大熱門,不論是耕田的農夫還是茶館的夥計,不少都是頭懸樑錐刺骨,發奮讀書一心要考取功名,入朝做官。然而能衝過科舉考這座獨木橋的畢竟是少數,許多人頭年不中,來年再考,這樣周而複始,一些人中年不娶,漸漸成了剩男。例如在宋高宗時,有個叫陳修的“年七十三”才登科中舉,但尚未娶妻,望著自己的一把白鬍子,他只能淒然淚下。宋高宗乃“出內人施氏嫁之,年三十”,以至於好事者調侃之:“新人若問郎年幾?答,五十年前二十三”。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為了後半生能安穩無憂、錦衣玉食,女人們都要對自己的夫婿千挑萬選,因為當官的太吃香了,所以她們要當官太太。由此,宋朝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趣事。每到科舉放榜的日子,有錢有勢的人家便紛紛出動“擇婿車”,去發榜的地點選擇乘龍快婿,但凡榜上有名者,十之八九會被這些人家拉回家中,而那些沒有搶到的也不放棄,待到來年再接再厲。就這樣,一等二等,一批剩女就這樣等出來了。
  當時在朝的司馬光談到男女婚齡時說:“男不過三十,女不過二十耳,過此則為失時矣”。按照這個標準,宋朝超齡的大齡青年大有人在,除了官位奇缺外,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出嫁費用高漲。宋朝的商品經濟日益發達,整個社會逐漸形成了一股攀比奢華的不良之風氣,很多人家為了撐場面,就算借錢也要把婚宴辦得風光無比。
  在淳熙年間,太學生黃左之中榜之後,做了汝陽王的女婿,為了辦婚宴場面,一次就花費了五百萬。還有宋神宗的弟弟楊王趙顥有幾個女兒,因為每次花費的費用都很大,到最後實在是囊中羞澀,不得不找自己的皇帝哥哥借錢把婚禮辦下去。
  宋朝已經遠去,我們也無需為古人擔憂。然而如今持續的結婚率下降,則需引起警覺。不婚代表著不育,晚婚代表著晚育。那麼在未來發展中老齡化問題還會加劇,勞動人數下降,勢必影響國家發展。所以為了引導青年人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國家也應從多方面入手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幫助年輕人樹立明確的人生規劃,另一方面也要從政策入手,消除年輕人對於結婚生子成本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