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遇到問題時

學者:更需要為人文交流注入活力

  【中新社北京9月3日電】(記者刁海洋)人文交流猶如中美關係的生命線,越是在政治、經貿等領域出現問題時,越需要迎難而上,為人文交流注入更多活力。”北京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王棟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多名中國赴美人員實施簽證限制措施,對中國在美學生學者、科技人員乃至華人科學家進行無端指責和騷擾。這些舉動嚴重影響中美人文交流與科技合作。
  針對上述行為,王棟表示,這是典型地將人文交流政治化,無視其互利共贏的本質,凸顯美國一些極端保守派和強硬派正在將零和思維應用在處理中美關係的方方面面,折射出他們對中國存在誤解誤判、對中國發展感到恐慌焦慮,在意識形態上抱有偏見。
  令人欣慰的是,非理性認知和荒謬做法沒有對中美關係大勢產生逆轉性影響。王棟以北大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舉例稱,該基地作為教育部最早設立的服務于中美人文交流機制的智庫,一直與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以及布魯金斯學會等著名高校和智庫保持著密切交流合作。
  他介紹稱,過幾天又將有一批近20人的美國頂尖高校本科生來訪,與北大師生座談交流。他說,他所接觸的美國學生普遍渴望瞭解中國,他們在來到中國後通常會以親眼所見代替此前的刻板印象。“這正是人文交流的魅力所在,也被實踐反復證明是消除誤解、增加好感的有效辦法。”
  王棟說,在新的時空環境裡,中美應牢牢把握“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本著對兩國人民和全人類負責的態度,盡最大努力固本清源,夯實兩國關係民意基礎,推動中美關係克服困難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