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可能簽臨時協議

外媒指難題仍在

  【中央社台北16日電】中美貿易戰延燒一年餘,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表示,可能會先達成過渡性臨時協議。外媒分析,中美兩國的國內情況促使它們走向妥協,不過,雙方強硬派仍舊很警惕,兩國的難題可能不會解決。
  美中自5月以來貿易摩擦再升溫,近來則互釋善意,繼續推動停滯的貿易磋商。美國總統特朗普更在12日對媒體表示,雖然更希望達成全面性協議,但也會考慮臨時協議。
  日經中文網16日刊文指出,特朗普願意暫緩10月1日加徵中方25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中國隨後決定對美國採購一定數量的大豆和豬肉,中美之所以探索相互妥協的餘地,是因為國內情況在產生影響。
  在美國方面,對於原本支持特朗普的農民,中國報復性關稅導致的打擊正在加強。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執行長蘇健表示“快忍無可忍了”。
  對特朗普來說,還有一年多就是美國總統選舉,而幾次由美媒發布的調查顯示,特朗普的支持率比在野黨民主黨的候選人還低。
  在中國方面,貿易戰加劇了經濟成長放緩的嚴重性,7月及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接連創下17年新低。
  另外,報導指出,8月的北戴河會議也可能是一個轉捩點。一名官方經濟學家表示,與香港問題一樣,高層似乎因中美貿易摩擦而有不同意見。尤其特朗普在5月宣布第4輪對中國加徵關稅,影響很大。
  不過,報導認為,中美對立的根源處在於主導權爭奪,因此雙方強硬派對於輕易達成協議很警惕。如果僅是先瞄準容易達成協議的領域,那麼,難題很可能在未解決的情況下被保留下來。
  報導指出,中美貿易磋商面臨許多難題,除了中國向國有企業等提供的產業補貼等結構性問題之外,還有美國對中國最大通信設備企業華為實施的制裁措施等。
  報導說,先前的中美貿易磋商也是在重複某種模式,一旦特朗普傾向於停戰、強硬派就捲土重來,然後特朗普就恢復嚴厲姿態。中國的低姿態也可能是迎接建政70年的“權宜之計”。因此在10月上旬的部長級磋商舉行之前,中美貿易情況仍難免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