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泉」遐 想

  偶閲《惠安政書·地理考》郡志:“龍泉別有一山,在二十六都,下有龍窟、深尺餘、泉水湧出、時見龍出之狀,蘇坑有之”。
  蘇坑村是我的家鄉,擁有龍泉勝景,乃是生於斯長於斯子民的造化。而今,聞其名不見其蹤,令人惋惜。是子虛烏有,還是遭受人為的破壞已不復存在,亦或是匿於他處,藏而不露?為了心中那難以釋懷的龍泉情結,於是我開始踏上尋覓“龍泉”之旅。
  秋日,夕陽灑落金色餘暉,鋪滿一條村間古道,一位老者肩挑一擔井水,從我眼前顫巍巍地搖晃而過,水花四溢,我的視線順著地面點點水跡望去,極目之處恰有一眼老井。霎時,我眼前一亮:水是生命之源,人類在發明水井之前,擇泉逐水而居,莫非那口老井就是傳記中的龍泉古井?
  老井位於一條流經村莊的小溪旁,緊挨著一座古橋,登高俯瞰,一條小溪從山上蜿蜒曲流而下,與古橋、古井巧妙交匯在一起,構成臥龍之狀。古井深丈餘、寬四尺,井壁石板結構呈六角形,井口方型,石井欄高70公分,井水十分清澈,水位很高,經年不涸,為村裡唯一一眼公用的水井。倘若僅憑老井的經年就輕率地冠予龍泉古蹟之名,難免會落下笑柄。即便如此,也不妨我走近古井。
  歲月榮枯,凝望著蒼涼孤寂的老井,撫摸著斑駁的井沿,透過清澈的井水,感受到幾百年古井文化還在悠悠流淌,浣衣、淘米、打水、沐浴、拉家常……
  澄澈靈動的古井水冬暖夏涼,冬天氣溫越低,水溫越高,打水時一縷熱氣從井口裊裊升起,像鄰家老太溫和中透著絲絲暖意,直抵人心。夏日裡艷陽高照,女人嫵媚嬌艷的容顏倒映在水清如鏡的井中,美若出水芙蓉,驚艷奪目,使人顧影自憐、流連忘返。多情的老井讀懂了女人們的心事。
  尤其是明月皎潔清風微拂的晚上,井中清清的、靜靜的泉水中倒映著同是明明的、靜靜的月亮,一種清清明明的境界由心底油然而生,彷彿自己也能如這水這月般澄澈。
  古井默然無語的深邃,猶如鄉村溫暖的長者,溫馨而寧靜,美麗而心安,優雅而從容地度過日出日落的幸福流年。
  在流年裡,古井見證村莊的歷史,它連著生死、連著牽掛、連著我們記憶的沉澱。在我們當地的民俗裡,新娘婚後第三天要“下灶腳”,“下灶腳”的第一件事是“探井”,以熟悉夫家生活環境,便於日後之需。老人百年往生,出殯收殮前,孝眷要提著小桶到井裡去“乞水”,好讓死者受過洗禮潔身而去,了無牽掛。離鄉的遊子不管走多遠,總忘不了帶上一杯故鄉甘甜的井水,讓故鄉的水脈在異國他鄉世代延續、源遠流長。飲水思源,不忘自己的根。
  龍是富貴吉祥的圖騰,泉是水中佳品,二者完美合一,構成一道永不凋落的風景。它更是我們的根,是歸家的記憶。它承載村莊的一段歷史,蘊含人們心中的一份念想,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與希冀。
  如今,古井的清泉依舊不知疲倦地汩汩流淌,從容地維繫古今,默默地惠澤著桑梓。但我始終堅信家鄉的龍泉古蹟一定不會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希望於中湧動的清泉,亙久滋養著家鄉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