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心靈

  「互聯網+」的時代,自媒體盛行,連帶的使冷門的現代詩也活絡起來。尤其是在網路虛擬空間,簡直可用排山倒海的詩浪潮來形容,讀不完的詩歌公眾號、讀不盡的詩友間的轉發分享。詩人,從來沒有這樣活在「自嗨」的時空過。
  為什麼我會用「自嗨」來表達詩人的神態呢?沒有取笑、自嘲的成份,只是發現在海量的網路詩作中,詩人們的轉發分享一不留神就被淹沒,倒底有幾個人真正留心在讀你的詩?回歸理性、回歸詩人的自覺:「我們究竟要寫什麼樣的詩?要表達什麼樣的精神與思想?」因此,當我接觸詩人吳再兄總結自身詩歌理念的詩集《一個人的詩經》,感到好奇 !  他理直氣壯地宣導24行、210字的「格律新詩」,不得不為他鼓掌助威 !
  吳再兄認為,「漢族的詩歌文化,總體說來,不支撐長詩的寫作。像白居易的《琵琶行》那種長度,已經是罕見的例外。古典詩學的核心觀念是:弦外之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寫得太長,在審美上,就是一種忌諱。詩人臧棣有一個看法,按古體和漢語的文字之間的關系,傳統的詩,除非特例,超過一定的行數的話,會在視覺上造成一種疲憊。」「自由詩的出現,以解放語言為名,以白話文為武器,釋放了漢語的張揚性。在體例和語感上,解決了長詩寫作的形式前提。但是,太長,或者太短,都會引起寫作的畸形發展。」
  太長是多長、太短又是多短?詩寫的難度其實不在於長短,而在內涵與技巧的缺一不可。沒有內涵、光有技巧便成淺入深出,沒有技巧、光有內涵又變成了散文的分行。詩,真是一個不易掌握的精靈,更是一個多變的萬花筒,置身其間的詩人們,既要做到能與精靈對話,又要做到覷破萬花筒繁華表像的本質,抵達詩與魂無縫對接的心靈原鄉。
  吳再兄《一個人的詩經》猶如一個人的武林,若要從一個人的武林進入眾生的江湖,這中間的歷程,將又是怎樣的“刀山火海”?確有必要引起詩人們的省思與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