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科技前沿 助力國家創新

習近平致信祝賀中科院建院70周年

  【本報訊】據新華網報導,中國科學院建院70週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去賀信,代表黨中央向全院科技工作者和幹部職工致以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科學院大膽探索、開拓創新、勇於實踐,解決了一大批事關國家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突破了一大批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一大批一流水平的原創成果,書寫了新中國科技創新的輝煌篇章。中國科學院幾代科學家求真務實、報國為民、無私奉獻的先進事跡充分展現出中國廣大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品格。
  習近平強調,當今世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希望中國科學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搶抓戰略機遇,勇立改革潮頭,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佔科技制高點,為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舉行了建院70周年慶祝大會。中國科學院成立70年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攻堅克難、接續奮鬥。他們瞄準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培養領軍人才,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創建國家實驗室,為建設創新中國貢獻力量。
  上世紀50年代,吳文俊在拓撲學研究中引入“吳示性類”,並提出了“吳示嵌類”等拓撲不變數,極大地推動了拓撲學的發展。
  1965年9月17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聯合,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國家。
  1973年,陳景潤在王元和潘承洞工作的基礎上,完整證明了“1+2”,至今仍在哥德巴哈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2008年,薛其坤率領團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成為世界物理學界近年來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
  2012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團隊參與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現中微子振盪新模式,被譽為“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的大門”。
  2017年,潘建偉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十光子糾纏操縱的基礎上,自主研製世界首台單光子量子計算機。
……
  中科院在基礎數學、應用數學、數學與系統科學交叉前沿、理論物理、基礎力學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原創成果,開闢了若干新的研究方向,顯著提升了中國基礎研究的國際地位。
  與此同時,中科院承建的一個個大科學裝置相繼運行,大大縮小了中國與國外的差距。
  在北京,中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經過幾輪改造和技術升級後,產出多項重要科研成果;
  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上海光源,對活體動物的分辨率可以達到6.5微米;
  在合肥,被稱為“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全球首次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將中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帶入世界前沿;
  在河北,郭守敬望遠鏡坐地巡天,恆星光譜獲取率超過國際其他同類項目之和;
  在貴州,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張開“天眼”,其綜合性能和靈敏度比國外現有同類望遠鏡高出數倍……
  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徵途中,這些“國之重器”將持續發力,貢獻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