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人情世故”

  宋‧文天祥《送僧了敬序》:「姑與之委曲於人情世故之內。」
  最近與一位自稱是「小人物」的好朋友閒聊「人情世故」。人情這兩個字,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世故,世界上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即叫做人情世故。
  不同的人對人情世故可能有不同的標準,表現方式也不盡相同。
  世故在於約定俗成的規則,在於規矩在於禮。有時不懂人情世故的人並不見得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往往是我們沒有真正進入他們的世界。在這個意義上說,不是他們不懂人情世故,而是周圍的人用他們認可的人情去要求一個擁有主見而不想被同化的人。
  我們談到「婚喪喜慶」的應酬,很多華僑華人華裔受薪階級,為著這些「應酬」而漸漸遠離了人群社會。不是他們不懂得「人情世故」,而是因為應付不了。收到喜帖,只有當作沒有收到;噩聞,也只有當作不知道;因為現實的菲華社會,現在都是「向錢看」!
  然而,誰會去瞭解那些遠離「人情世故」的人?所謂「應酬」應該不是以金錢作為準則,但是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並不是不懂得應酬,而且「錢伯公」不懂得。一家幾口,依靠一份微薄的薪金,哪有能力去應付這些「人情世故」?
  談到喜事,很多老人家的壽慶、還有咱人為兒子做「週歲」、「十六歲」,很多都沒有收禮金,但是男婚女嫁的喜事,也是收賀禮,好像禮?是賓客的「身份」顯示。然而,我卻認為,如果是大富人家的喜事,人到人情已到了,小包禮金,已經是很「夠禮」了,何需再「錦上添花」?反而「喪事」,倘若對方是普通人家,到殯儀館慰唁的人,應該是雪中送炭,盡自己的能力,確實是需要奠儀多一些,或許可以幫助家境困難的喪家減輕一點負擔。可是有些人卻是不聞不問。當然,這種「人情世故」是禮尚往來,要記住自己也有這樣的日子!
  何謂「人情世故」?我認為這樣子的做法,才是真正的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