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屈原祠

  屈原祠的山門氣勢恢弘,建築風格獨特,歇山重檐,六柱五間,三級壓頂。牌樓上方正中的天明堂鑲嵌的是郭沫若老先生手書“屈原祠”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孤忠”、“流芳”四字分嵌左右額枋;大門口儲匾額上,閃爍著“光爭日月”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秭歸,秭歸,姊盼弟歸。兩千多年前,屈原老夫子投身汨羅江,其姐女嬃就在這里日夜盼弟歸。
  進入大門後,院內立有那尊“低頭沉思,頂風徐步”高近四米的屈原銅像,但見屈老夫子眉宇緊鎖,體稍前傾,提起左手,兩袖生風。令人聯想起老夫子似乎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銅像也許正是以老夫子的詩作,來著力刻畫出屈原憂國憂民、孤忠高潔的精神境界。
  在石壁上鐫刻有屈原一篇篇詩作的大殿,我注目瀏覽刻有《離騷》的石碑。這首因屈原主張變法和聯齊抗秦,而被內外反對力量合夥陷害流放後寫的詩篇,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無論詩情意境的設想,還是外部結構,都體現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匠心。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曾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這就是說,《離騷》不僅開創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的典範。其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名句,不僅顯示出屈原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更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屈原精神既是安頓歷代文人士子痛苦心靈的家園,也是砥礪志士仁人堅貞操守的金石。從這一角度上說,屈原不僅僅是“中華詩祖”,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之魂!
  站在《橘頌》石碑前,我以前以為老夫子以橘樹自喻,表達自已追求美好品質和理解的堅定意志。今天卻似頓有所悟:原來詩人並非只是用橘樹自比。那字裡行間,分明能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嘉樹”的一派自豪、讚美之情。
  在《天問》面前,感覺老夫子對天地、對自然、對人世,對一切事物正一個個地發問,他的思想是那般活躍,想像是那般豐富,彰顯出他沉潛多思的個性,表現出他超卓非凡的學識和驚人的藝術才華......。
  屈原所處時代,朝廷上下歌舞升平,君臣貪圖享樂安逸而不思進取,故而才令他發出“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之感慨。詩人不願“隨其流而揚其波”、“餔其糟而啜其醨”,而“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文溫蠖乎!”最終,屈原用最極端的方式,表達出對祖國的熱愛,也表達出對當時朝廷的失望,從而成為千古忠烈,更成就了中華民族的不屈之魂。
  蕭瑟秋風今又是,人間早已換新顏。我們今天正趕上一個好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深化改革,共築中國夢,屈原所代表的這不屈的民族魂,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柱。他是魯迅先生所讚的“中國的脊樑”。我們要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情思和責任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鋭意進取,自強不息,頑強拚搏,把愛國之志變成愛國之行,中國夢就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