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的散文

  豐子愷的畫尺幅雖小,卻是小中見趣,趣中見深意,令人莞爾,故能以小勝出,卓然成家。豐子愷的散文,其實亦如此。
  我是先愛上他的漫畫,爾後才找來了他的文集。文如其人,這四字用在豐子愷身上最為貼切。看了他的散文,就覺得他一定是個善解人意、會體貼人的作家,從不故作高深以學問示人。繼而我就想他授課也應如此:有滿腹才學,卻像山間細泉,妙在永不枯竭,又永遠清新且活潑。授課風格亦定當深入淺出,卻又能深入人心。
  好在他除了漫畫存世,還有文集在。閒暇時光,細品其文字,其實亦是一種受教。豐子愷的散文,幾乎無一篇不緣自生活,然後又不止於生活,一定會使你有所進益。
  他的散文,在我看來,大體可以概括為居而悟、觀而感、游而得等幾大類。純粹客觀的觀游文字,無悟無感無得,就如同是照片,很難看出在此景緻面前攝影者的內心世界;而感性文字的珍貴,就在於能引導人一窺書寫者的內心,區別僅在於是隱晦還是明朗,即節制與否的問題。我不喜歡毫無節制的文字,故遇見洋洋灑灑的長篇巨製,我大多是隨手一翻;要麼則往往有始無終,堅持不了讀完。
  豐子愷的文字疏淡有餘,節制不足,近似閒話;晚年孫犁的文字則幾近艱澀。他倆若能中和,則兩廂受益。若定要選擇,我會選孫犁而放下子愷,為的是孫犁更有嚼味。這就如同是買核桃。有人喜歡買純核桃肉,而有人則會不嫌麻煩,要買整個的核桃,圖的是享受搗碎取肉的這個過程。這緣於豐子愷太體貼人了,他已經幫你拾掇好了。豐子愷的散文,意思很明朗,毫不晦澀。
  而且,他不玩弄文字技巧,這點亦同他的漫畫,注重的是整體的效果。豐子愷不靠文字取勝,但他的文字中隨時可見他對人生的感悟,諸如“人生也有冬夏。童年如夏,成年如冬;或少壯如夏,老如冬”“人世間一切的滿足都由於‘比較’而來,一切的不滿足也都由‘比較’而生”等等。
  豐子愷的散文,我印象最深的是《山中避雨》。如今再度重溫,逐句研讀,雖不見綺麗,然組織成文,卻入心入肺,令人難忘。作者將山中避雨的歷程娓娓道來,猶如泉水流淌,不知不覺中,已渾然成溪,卓然見勢。“樂以教和”已然深入人心,作者的感悟,成了讀者的心聲。
  我在此妄論豐子愷的文字,對豐先生而言已是苛求,因為寫作畢竟不是他的主長,我們卻在拿他的愛好與他人的專長一較高下。不過,單就此一點而言,他已然勝出。
  他以票友的身份登台演出,卻毫不畏懼專業標準的評判。他首先給人的印象是他的漫畫,而非他的散文。因為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而非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