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海角遇見

  隆教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一片東海與南海交界的壯闊海域,地處閩東南沿海突出部,東與廈門特區隔海相望,南臨台灣海峽。它是一座比肩天津衛、威海衛、金山衛的明代古衛城,在炎炎夏日的週末,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匆匆過客。
  我們慕名而至,已是傍晚時分,南面朝海的畲族古鄉隆教,車水馬龍,人潮攢動,這個網紅打卡地的夏日週末早已被攻陷。既來之則安之,我們也心甘情願融入滾滾人浪中。
  海邊比比皆是名字誘人的民宿,“海角一號”、“假裝在墾丁”、“good9海眠”、“白嶼”……裝潢如其名,充滿了異域地中海風情,單一看名字就讓人浮想聯翩,徒生無限羅曼蒂克。
  晚餐後顧不上歇息,一行直奔海邊鎮海角而去。不長的下坡水泥道兩旁,一路蟬鳴鳥叫聲,習習海風吹拂,陣陣海邊特有的腥味撲鼻,熏得同行們紛紛加快步伐。一條精靈的黑白花斑狗,搖頭擺尾,一路帶著我們往下。
  海浪拍岸聲裡,突然傳來“噴噴噴”的禮花聲,絢麗多彩的點點焰火,斑斕閃爍著璀璨的光茫,喚醒了略顯沉靜的海岸。這是遊人們週末的狂歡,這是喧囂城中人們緊張工作之餘的釋放……
  狗兒帶著我們到達“花築‧海巢美墅”。這只智商不低的花斑狗,是在為它的主人拉客源呢!眾人相視一笑。外觀紅白相間的燈塔下,我們入鄉隨俗,在海邊的小廟前燃放煙花,放飛心情……
  次日早晨,盛夏的旭日早早東升,金色的光芒照耀在月牙狀沙灘上,海面波濤粼粼。遠道兩來的客人還在夢鄉里,勤勞的漁民已經開始了又一天“靠海吃海”的勞作。
  一棵數百年的古榕,老氣橫秋,長臥堤岸。拐角處,高大巍峨的古牌坊,獸首東西相望,和城門上的老榕遙相呼應。北面的古街早已人去樓空,只留下斑駁的石頭小徑,還有隨處可見精美的古石頭構件。古老的南門甕城,建有兩重城門,兩側築一半月形城牆,俗稱月眉城(簡稱月城)。內外城門錯開,便於藏兵納將。南門外半里處,原有一座天門宮(又名大道宮),遺存十八尊石雕無頭羅漢。傳說,明代賊寇覬覦鎮海,而夜間常見城上有哨兵巡邏,不敢冒然進犯。一天,賊首派人扮作賣貨郎潛入,打聽虛實,得知是十八羅漢化身守城,因而放膽夜襲,並且將羅漢頭顱全部砍掉。歷經磨難,無頭的羅漢無聲敘述著古衛城波瀾壯闊的抗倭史。
  東門城牆同樣保存完好。曲線優美的拱形牆門下,一方石頭上深深鑿刻著一副棋盤,令人浮想是否當年守城官兵所為?巧合的是,它如南門一般,都有一棵數百年的老榕守護。榕樹啊,你分明就是古城牆永恆的士兵……
  鎮海衛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系江夏侯周德興築以備倭,據《海澄縣誌》載:其周長 873丈,城脊寬1丈3尺,高2丈2尺,有女牆1660個,窩鋪20個,垛口720個,開東西南北四門和水門,門各有樓。登高俯視,城下陡絕,以海為壕。歷經戰火,歲久傾圯的城牆歷代多有修葺,功能也從衛城逐漸更疊為防汛城牆。六百年風雲,故壘雄風,至今猶存。
  北門內,明正統十三年建的城隍廟經多次修葺,依舊香火鼎盛。廟門前石柱上書對聯:龍出鎮直上千丈,溪入海橫流萬方。隱含著龍溪、鎮海兩個地名,發黑的青石石門墩,可窺見其香火不絕。廟前楹聯“鎮內鎮外鎮宇宙,海上海下海乾坤”,氣吞山河。城隍廟附近罕見建有鄉級文廟,依稀可見當日古衛城輝煌的文治武功。
  沿著古街向著海角出發。鬱鬱蔥蔥的木麻黃林,陰陰翳翳一路。卡丁車、跑車吸引著愛美的自拍客們。背枕大海,回望古衛城成為別具風格的海城、山城,後山、古山、召山、曜山、倉山構成“五星山”,合城外“酒桶頭”、“土地公山”兩山構成“七星落地”盛景。城南的像鼻山,與旗尾山相通,環抱鴻江港,成為風平浪靜天然避風港,每當風汛,過往船隻千帆聚集,蔚為壯觀。遠處東碇、南碇諸島如寶石般點綴海面,舟帆點點,海天蒼茫,水天一色,風光無限。
  高大的燈塔成為鎮海角的標誌。在波瀾壯闊的抗倭時期,燈塔位置高高矗立有烽火台,燃燒的火把照得海賊膽顫心驚。百年來,燈塔照耀著過往的無數船隻,領航一眾漁民、商人。而今它華麗轉身,成為無數人心中的標竿。
  房東也搞不清同鄉的畲族人什麼時候融入鎮海角。我想,也許,畲族人祖上來自守護古衛城的官兵,他們紮根鎮海角,繁衍生息,把抵禦外來入侵的靈魂植入華夏大地、閩海閩疆。
  在鎮海角遇見古老與現代,在鎮海角邂逅詩歌與遠方,在古衛城遇見,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