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靈光

  我讀宗教文學作品,偏好有真正修行體悟者的文字,對那些學者的學理性佛學研究文章,一般缺乏閱讀耐心。近期獲贈台灣知名散文家、資深媒體編輯楊錦郁的散文集《霧中恆河》(二零一九年九月台灣聯合文學版社出版),首先品讀香港作家鄭政恆的推薦序〈深河的回聲〉與作者之子李時雍的後記〈一個人的功課〉,再細閱封篇〈薝蔔院遇呂碧城〉。新加坡廣洽法師是我心儀與熟悉的佛門老長,緣於方外至交瑞今長老之故,瑞老生前贈我多本廣老出版的墨寶集,其中呂碧城的名字便深印我的腦海,直到讀了錦郁的文字,才讓我進一步走近這位有一代詞人、才女作家、《大公報》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校長、女企業家、一代名媛之譽的傳奇人物,而錦郁卻以一個反璞歸真的稱呼:呂碧城居士,來定位她,她猶若廣洽法師一生為之敬重的師長弘一法師與豐子愷居士,皆為閱盡人世繁華、攀上生命第三層境界一一精神境界的人物。
  錦郁女士乃台灣淡江大學中文系博士,執編報紙副刊與任教大學散文研讀與創作,出版《遠方有光》、《穿過一樹的夜光》、《好時光》、《小西巷》等散文集,學術論著《呂碧城文學與思想研究》等十多部著作。獲得過台灣中興文藝獎章、中山文藝創作獎等。近年的散文書寫偏向回歸心靈的宗教文學,她以足跡印證生命的修行與體悟。誠如鄭政恆指出的,文學在消費時代中,難免失卻了精神超越的維度,幸而遠藤周作的小說,以及楊錦郁的散文,一再提醒我們,在營營役役的俗世中,還有一點明亮的光,照著人間。
  我堅信,唯有生命的書寫才更能啟發他者、感動他者。當我讀到錦郁寫道:「從世俗的眼光看來,你(註:指呂碧城)一系列之間從奢華轉為簡樸,變化太大,不過我卻懂你的,從小處在富足生活的我,歷經親人相繼死亡、進出醫院多次手術、婚姻的承擔、職場人事傾軋,在繁華浮世中卻有一種紮根入裡的孤獨,怎麼也剷不盡,而你,父母雙亡,手足失和,婚事不成,性格孤高,知己難尋。這樣孤獨的我們,終究找到了精神上的依皈,那就是甚深的佛理。」文學的靈光,牽引我在閱中穿越作者心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