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人還需手術嗎?

  不知其他地方是否有此風俗,要是在泉州,七老八十了,病了,總說是“老病”了,往往不再治療,任其發展不在意了——好像人一旦老了就該死了?
  社會進步了,科技發達了,也才有什麼人生“第二春”、“70歲是70後”、80歲說是“公歲40歲”等等。
  物質生活的提高,保健養生的發展是當代人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但也要重視“有病應治”,不論年齡大小。
  你聽說過八九十歲甚至上百歲的老人,還上手術台嗎?且經手術治療後更是老當益壯。要是在過去算是“天方夜譚”,故鄉人也會說“何必呢,簡直活受罪”……
  著名僑鄉泉州是南少林的發源地,因練武之人必有移輪接骨的醫功,因而泉州的“正骨”(矯正骨絡)歷史十分悠久。
  新中國醫學得到極大的發展,醫學界人才輩出。如何把“正骨”與中西醫很好地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嶄新的課題。
  泉州市中醫院骨傷科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有一天,筆者到中醫院訪友,路經手術室,見室外有數十人焦灼地等待著,一問,才知道有位94歲的老人因股骨頸斷裂正在進行手術。
  老人是晉江市陳埭鎮人,因跌倒而骨折。手術室外是“四世同堂”的親人們。
  老人體弱力衰而跌倒是常見的事。骨折不醫便要臥床。躺了些日子,老人不耐煩了,要求手術。
  年紀大手術風險大,親人們擔心呀!
  筆者還清楚地記得,多年前菲華著名音樂家王炯,那位“黃河合唱團”的指揮,患了前列腺炎要求手術,許多朋友勸他不聽,結果上了手術台就不再回來了……
  給年紀大的人動手術,醫生也要冒險的呀!
  但故鄉的醫生就敢冒這個風險。中醫院骨傷科門前,那擲地有聲的兩行字:“給你骨氣,送你福氣”是醫務人員堅定的信念。
  奇蹟是在有“初心”的人手中產生的。
  筆者見一位醫生滿頭大汗地從手術室裡走出來。一問,才知道他是骨傷科二區主任蘇昭元。菲華人也許不熟悉他,但他的父親、那位被稱為“義診常委”被中國國務院派來菲20多次義診的蘇稼夫,菲華人再熟悉不過。
  陳埭這位老人跌倒導致股骨頸斷裂,經手術成功又能走路了,這僅是數十位耄耋康復中的一個,經蘇昭元主刀手術的老人,最高的年齡有達104歲的。
    104歲,是怎樣的老人,是怎樣從手術台走下來的,你能想像得到嗎?
  蘇昭元何以有這樣的醫術、這樣的膽識?一個剛40出頭的骨傷科醫生,已是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這不能不說是中華傳統的醫藥文化造就了他。
  蘇昭元從小長在醫家,父親是中國名老中醫,被譽評為“泉州最美醫生”(因其優秀、傑出)。他耳濡目染,見到中西醫最好的結合。小時候他就對父親說,將來要當個手術師,免除病人的痛苦。2002年,他從福建中醫藥大學畢業了,四年實踐後又到上海第六人民醫院深造。父親是傳統針灸名醫,讀過西醫又讀過中醫,拜名醫陳世哲、留章傑等傳承傳統醫術。他要像父親那樣,把針灸、中醫、西醫都引入骨傷科,提高骨傷科醫術現代水平。讓中醫學發揚光大。
  蘇昭元是全國名老中醫蘇稼夫主任學術繼承人,擅長創傷、骨關節病、頸肩腰腿痛等疾病中西醫治療,享譽僑鄉。日前《泉州晚報》推出特刊,專門介紹。
  繼承、傳承決不是“吃老本”,而更應全身心投入挖掘、發展。蘇昭元全力以赴、起早摸黑,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全投在醫術上。他有一個好幫手,他的父親始終支持著他。
  蘇稼夫是菲華孝道文化學會的顧問。在日前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老人說也要理解年輕人,當今青年人的生活壓力大,老人也要力所能及地為年輕人做點事。蘇昭元要傳承他的學術,他也不能坐視等待、袖手旁觀。他總是十分主動傳教、指導著蘇昭元。蘇昭元覺得回家看看父母的時間少了,蘇稼夫爽朗地笑道:“可以理解。”他說,古往今來,盡忠報國是最大的一種“孝”,全心全意為人民,為病患者解除痛苦就是對人民的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