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文化

  說起騎樓,北方人不僅沒聽說過,也沒見過。就像南方人對四合院的瞭解,絕對是南北二方文化差異所致。偏偏我在無意間有機會接觸上了騎樓,而且不僅在菲律賓的中國城,每一次去廈門,總是有人指給我看:那就是騎樓。於是在耳旁不斷聽到這個名字之後,我便對騎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不明白,「騎」和「樓」兩個字有什麼關係,原來顧名思義,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樓,底下可以通行。在泉州就有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的典型老街。在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僑鄉,到處可見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築。我很喜歡騎樓,不僅遮陽,突然來一場雨,走在騎樓老街,既可以避雨又可以逛商舖,兩不耽誤。
  令我想不到的是,騎樓是洋為中用,發源地是在歐洲。
  騎樓雖是近商所建,但卻是約2500年前的希臘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築。現代的騎樓源於印度,是英國殖民者建造的「廊房」。18世紀後期,他們進到東南亞熱帶國家,為創造涼爽舒適的居住條件,採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擋避炎熱。一時間「外廊式建築」風靡南亞、東南亞國家。在新加坡建「店屋」,香港殖民者也引進騎樓。接著,清朝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10年間建成了近40公里長的騎樓街。
  騎樓是沿街建築,上樓下廊。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除了擋避風雨、豔陽照射,製造涼爽環境、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品茗、聊天、納涼、會客、交流信息、晚間涼眠的地方外,騎樓最重要功能是商業活動的好場所。騎樓是特殊的中西合璧建築文化,集哥特、南洋、巴洛克、現代式及古羅馬券柱融為一體。
  近代下南洋的華人返鄉,不僅帶回了南洋文化,也在家鄉建起了騎樓。具有淵源文化的騎樓,像一座建築博物館鐫刻著歷史的遺蹟。希望騎樓不會在現代城市建設和發展中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