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裡的嘆息

  公元366年,天色已近黃昏,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有一個堅定而執著的身影從遠處走來,他就是雲遊四方的樂僔和尚。此時的他雖然內心虔誠而平靜,身體卻疲憊而虛脫,他停頓了下來。
  突然間,對面的三危山金光閃閃,若隱若現,似有千佛在躍動。是瑰麗晚霞嗎?不對,晚霞就在西邊,與三危山的金光遙遙相對。是海市蜃樓嗎?不對,此時已是傍晚,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此等奇景。是虛空幻覺嗎?不對,腳下的沙石還很炙熱,那種真實的疼痛感傳遍身體的每一寸肌膚。
  就在剎那間,樂僔豁然開朗,激動萬分,他抖擻精神,閉上眼睛,張開雙臂,微微仰頭,感受茫茫天地間的蒼涼與孤寂。此刻,最後的晚霞把天空大地,把樂僔照得更加流光溢彩,通體透明,萬籟寂靜中樂僔久久不能回神,任憑這份持久的蒼涼與孤寂淹沒內心。
  許久,樂僔慢慢張開雙眼,似乎有所領悟:這是神的旨意、神的召喚、神的期待。他把錫杖插在地上,莊重跪下身來,朗聲發願,從今後要在此築窟造像,誠心禮佛,使之真正成為人間聖地,發願聲響徹雲霄。樂僔發願完畢,閃閃金光退去,蒼茫暮色到來,但暮色帶來的不是黯淡無光,而是開啟了一段極其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明。
  不久,樂僔和尚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後來,盛唐把開窟的熱情推向高潮。再後來,連西夏等少數民族也來頂禮膜拜……從此,這個偏僻山巒的歷史,就在工匠斧鑿的叮噹聲中響徹了1500年;從此,這個沙漠深處的陡坡,就濃縮了一段歷史的軌跡和文明的精華;變得奧妙而安詳。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415尊泥質彩塑,真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是一個無法企及的歷史高度。看到了莫高窟,就讓人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樂僔和尚的一個夙願,成就了一個千古奇蹟。
  在絲綢之路逐漸衰敗以後,敦煌作為戰略要地的重要性下降,莫高窟也逐漸被世人遺忘。直到公元1900年,一個道士再次現身於此,從此改變了莫高窟的歷史。
  一個生活落魄,逃荒至此的湖北農民,後來做了道士,偶然發現莫高窟,他就是王圓籙。對於莫高窟,王道士愛惜過,他曾經像老農對待莊稼一樣細心清理洞窟裡面的流沙;王道士重視過,他曾經風餐露宿分送經卷給各級官員企圖引起朝廷關注;但最終王道士也糟蹋過,他刷白牆壁改造塑像的舉動至今令人心痛不已;王道士也罪惡過,從他手裡流失的文物數量豈止價值連城,那分明是無可替代的無價之寶啊!
  就在王道士還在為掌管莫高窟而心滿意足時,罪惡的黑手已逐漸向莫高窟靠近。1500年過去了,又是傍晚時分,先是俄國人勃奧魯切夫來了,然後是匈牙利人斯坦因來了,再後來是法國人伯希來了,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來了,斯坦因甚至第二次來了……他們來時衣裳襤褸、傷痕纍纍,卻目標明確、態度堅決,他們掏出口袋裏僅有的幾塊叮噹作響的錢幣,就連哄帶騙把王道士繞得團團轉。
  走時,他們露出詭譎的笑容,強抑住內心的狂喜,拉上一駝隊又一駝隊的經卷,鑿下一箱子又一箱子的畫卷,莫高窟哭泣的聲音驚天動地,整個戈壁灘都為之動容,但王道士渾然不覺,甚至還在為收到幾個銀元而洋洋得意。當強盜們行走在戈壁灘上時,三危山不再金光閃閃,晚霞顯得淒艷而落寞,一個古老民族的心在滴血。
  一段無與倫比璀璨奪目的文明,以樂僔和尚如此虔敬而浪漫的方式開始,卻以王道士如此荒唐而屈辱的方式沉淪,想來讓人心痛。但心痛之餘,又能如何?
  誠然,我們對王道士有更多期待,但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裡,連皇帝的圓明園都保不住,莫高窟想要置身度外,獨善其身,太難!
  荒涼的戈壁灘,誰能想到,豐盛的歷史文明曾在這裡光彩照人,巨大的民族悲劇曾在這裡輪番上演。這裡,曾經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笑容盛放得最燦爛的地方,曾經是一個強大的民族經受最深的屈辱和罪孽的地方。莫高窟,文明在這裡崛起過,也在這裡嘆息過;莫高窟,既是一個民族的驕傲,又是一個民族的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