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裡臘八粥

  農曆十二月的初八,俗稱臘八節,是民間十分重要的節日。上了歲數的老年人,也喜歡叫這一天為臘八。
  每到這一天,人們會用大米、薏米、糯米、紅豆、花生、紅棗、蓮子、栗子放在一起熬成粥,稱為“臘八粥”。有些人家也會加入松仁、杏仁、葡萄乾、桂圓等,品種很是繁雜豐富。熬製臘八粥,往往都是在頭一天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了。所有的食材準備好以後,先把紅豆等硬一些的用水泡發,再逐一清洗乾淨,放入鍋裡大火熬煮。煮到沸騰,改用小火慢慢燉。一直燉到第二天早晨,一鍋濃香撲鼻糯糯軟軟香香甜甜的臘八粥就好了。吃上一碗,全身暖洋洋熱乎乎地,四肢百骸都舒適熨貼起來,嚴冬的冷寒都驅散了許多。
  臘八節這一節日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宋朝甚至更遠。 古人以農曆計時,每年最後一個月稱為臘月。年末稱“臘”有多個含義。一為《隋書·禮儀志》記載,“臘者,接也”。寓意新舊交替。二是古時人們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拜祈神靈。“臘”者同“獵”,指獵取肉食祭祖祭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豐收吉祥。三是佛祖成道節。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深山修行,靜坐六年,每日只食一麻一米,餓得骨瘦如柴。後來遇到一位牧羊女贈送食物。佛祖食後,盤腿靜坐於菩提樹下, 在十二月初八這天終於修道成佛。所以,這一天也是佛教重大的節日之一。
  宋朝開始,每逢臘八節,皇宮、官府、寺院都會熬煮臘八粥。皇帝與妃嬪不僅自己吃,還賜給大臣與宮女。這一習俗在清朝時期尤其鼎盛。光緒《順天府志》云:“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官府亦在各街道設置粥棚,把粥分給窮苦百姓。各地寺院也會煮粥佈施給香客們。而普通黎民百姓煮粥以後,會與鄰居親朋之間互相贈予品嚐。
  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一到,就快過年了。人們在吃過臘八粥以後,就開始里里外外打掃衛生,把家裡打掃得纖塵不染。再陸陸續續購買過年需要的食物禮物和新衣服,準備歡歡喜喜過大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