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新版防控方案出爐 專家解讀三大變化

  【中新社北京3月8日電】(黃鈺欽 張子揚 馬海燕)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7日發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多位醫學專家接受採訪時表示,與兩周之前發佈的第五版方案相比,新版防控方案首次提出防範境外病例輸入,在確診病例標準上增加血清學檢測作為證據之一,並且明確強化中國疾控中心技術指導作用。

首提防範境外病例輸入

  世界衛生組織7日發表聲明,目前新冠肺炎全球確診病例數量已突破10萬例。面對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傳播態勢加劇,中國國家衛健委在最新版診療方案與防控方案中均提及需防止境外輸入性病例。
  中國國家衛健委在7日發佈的防控方案提出,在監測定義中調整病例的流行病學史,增加境外疫情嚴重國家和地區的旅行或居住史。在病例發現途徑中,增加口岸衛生檢疫等措施。
  在重點場所、機構、人群防控中,最新版方案增加對來華(歸國)人員進行口岸衛生檢疫和健康管理等內容,要求做好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等重點人員的排查,診治和醫學觀察,嚴防疫情跨境傳播。

增加血清檢測作為判斷標準

  中國國家衛健委4日發佈的新版診療方案在病原學檢查基礎上,新增血清學檢測。其在7日發佈的新版防控方案秉持相同原則,將血清學證據增補為確診標準之一: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此外,第六版防控方案在無症狀感染者定義中,增加血清特異性IgM檢測陽性作為可選判定標準。
  疫情期間,核酸試劑檢測出現“假陰性”問題多次困擾一線醫護人員,並造成不容忽視的風險。多位專家指出,將血清學檢測結果納入確診標準無疑是避免相關風險的有力舉措。
  “血清學抗體檢測在過去SARS診斷中也曾使用。”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表示,疾病抗體產生可能需要3至5天,抗體檢測相比病原學檢測滯後,但是可靠性比核酸檢測要好,因此可以作為診斷“雙保險”。
  他特別指出,如果對疑似病例兩次核酸檢測均呈現陰性,再加之血清學檢測也為陰性,則可以更好地排除疑似病例。
  另外,中國國家衛健委在新版防控方案中特別提出,強化中國疾控中心技術指導作用,“防控方案中涉及的新冠肺炎流行病學調查指南、密切接觸者調查與管理指南、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特定場所消毒技術指南和特定人群個人防護指南由中國疾控中心統一制定,要求中國疾控中心加強對全國防控工作的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