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舉行首場新聞發佈會 闡釋未來中國「有為」與「不為」

  【中新社北京10月30日電】(黃鈺欽)如果將“十四五”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比作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在描繪未來中國的過程中,將從何處“著墨”,又將在何處“留白”,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結束的次日,中共中央舉行首場新聞發佈會,透過中央宣傳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財經委、國家發改委、中國科技部等部門,介紹和解讀全會精神,對未來中國的“有為”與“不為”進行了集中闡釋。
  “這次全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央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王曉暉在會上說。
  他指出,《建議》深入分析了中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時期中國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講,規劃《建議》本身正是為中國未來將在何處“有所作為”指明方向。與此同時,中國將在何處“有所不為”同樣令外界關注。
  從國內發展看,構建新發展格局被視為在規劃《建議》當中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然而,在新發展格局之下,對外開放的地位是否會因此下降?在當天的發佈會上,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深入參與國際循環,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外資企業的市場准入,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韓文秀說,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地位的下降。相反,展望未來,中國外貿進口和出口、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的規模將會持續地擴大,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會持續地提昇,這也是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徵。
  至於科技創新領域,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一表述是否意味著中國未來科技創新將“關上大門”?對此,中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會上明確,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不是對立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中國的科技創新從來都不是封閉式的創新,今後也不會關起門來自己搞創新。”
  與“閉門造車”相反,中國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的步伐將會越邁越大。王志剛強調,中國將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的法律政策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來華工作創業的海外人才提供平等機會和便利條件,努力讓中國成為全球創新創業者青睞的一片熱土。
  從國際形勢看,外部環境對於中國實現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至關重要。中美經濟存在“脫鉤”的可能性是否會影響中國遠景目標的實現,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韓文秀表示,在“地球村”越來越小的當今時代,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間的經濟聯系是由雙方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和全球經濟的開放性所決定的,徹底“脫鉤”根本不現實,對於中美兩國來說,對於整個世界來說,也沒有好處。
  在明確了“有所不為”之後,韓文秀還列出中國“修煉內功”的方向——改革、開放、創新。他指出,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開放是促進發展的必然選擇,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中國的“有為”還是“不為”,都離不開對未颱風險挑戰的判斷。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中國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寧吉喆表示,中國面臨颱風險挑戰既來自國際又來自國內。
  “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抬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使中國發展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結構性、體制性和周期性的矛盾並存,社會民生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寧吉喆說。
  他指出,面對今後五年颱風險挑戰,《建議》提出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防範和化解各颱風險挑戰。
  面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藍圖,歷時近兩個小時的發佈會不斷針對外界的關切答疑釋惑。從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亮相到首場中共中央新聞發佈會聚焦關切,未來中國的“有為”與“不為”或在其間顯現得愈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