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攬月星河闊:揭秘嫦五3個關鍵數字

  【中新社文昌11月24日電】(作者  郭超凱)北京時間11月24日淩晨,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同時也是中國目前技術難度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此次任務將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記者摘取二、五、六3個關鍵數字,揭秘嫦娥五號任務。

採集約2千克月壤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中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航天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個器組成,包含15個分系統。
  在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探測器將經過20余天的在軌飛行,採集約2千克的月球樣品返回地球。期間包含發射入軌、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著陸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11個階段。

中國航天史上五個“首次”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採樣返回的航天器,此次任務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五個“首次”。
  ——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作為此次任務的核心關鍵之一,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是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設計師為嫦娥五號精心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鑽取和表取。
  ——首次月面起飛上升。月球表面環境複雜,著陸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穩的狀態,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地形。月面起飛時必須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實現起飛時自主定位、定姿。
  ——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嫦娥五號需要飛到月球軌道上,與軌返組合體交會對接,把採集到的月壤轉移到返回器。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已經熟練掌握了近地軌道交會對接技術,但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不僅在中國尚屬首次,而且也是人類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嫦娥五號返回器飛行速度接近每秒11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一旦速度過猛,返回器將一頭撞向地球,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必須讓返回器減速飛行。設計師們創新提出了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樣,讓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
  ——首次自取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嫦娥五號探測器隨身攜帶各種“神器”,採集約2千克月壤並進行密封封裝並安全送回地球。科研人員將首次對中國自取月球樣品進行存儲、分析和研究。

六大關鍵環節

  嫦娥五號探測器任務技術難點主要表現在軌道設計、月面採樣封裝、月面起飛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月地入射、地球大氣高速再入返回等六個關鍵環節。飛行程序非常複雜,技術性能要求嚴格,研製工作事關中國探月三期工程的成敗。
  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專家表示,雖然中國已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但以往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是在距地球400公里左右的地球軌道上進行,而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在距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軌道上完成上升器與軌道器的交會對接,無法藉助導航衛星的幫助,這就需要突破月球軌道測控精度、無人航天器交會與對接等技術。此外,組合體分離面多、溫度控制要求高、減重壓力大等技術難題,也給研製團隊帶來了全新挑戰。
  從立項到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歷時10年。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和諸多難點、風險點,研製團隊先後突破了月表採樣任務所涉及到的20余項關鍵技術,確保了嫦娥五號探測器方案設計合理,各項功能性能滿足任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