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天問,今有答卷

  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於五月十五日上午七時十八分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著陸,邁出了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從此火星上首次有了中國印跡。
  《天問》是二千年前戰國時代詩人屈原的一首長詩。詩人通過《天問》提出一連串的詢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譯文:遠古開始時,誰將此態流傳導引給後代?天地尚未成形前,又從哪裡得以產生?)兩千年後的今天,隨著“天問一號”成功在火星著陸,終於有了答卷。
  去年七月二十三日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經過長達七個多月的飛行抵達火星,在軌道環繞兩個月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考察後,於五月十五日上午成功在火星烏托邦平原著陸,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探測器成功在火星著陸的國家。
  火星是靠近太陽的第四顆星球,距離地球三億多公里,陸地上的生態環境與地球千差萬別,例如:風速每秒一百八十米,比地球的超級颱風強三倍多;大氣層以二氧化碳為主,等等。為了對火星進行科學考察,弄清一系列星際問題,早在一九七零年代,美蘇等國家開始發射探測器對火星進行科學探索,一九七二年美國探測器“海盜號”成功在火星著陸。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於二零一六年正式批復立項,計劃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進行全球性、綜合性的考察,在火星表面開展巡視探測。“天問一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著陸巡視器包括祝融火星車及進入倉。在今後一段時間,祝融號火星車將在火星表面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並把火星周圍圖像和探測到的資料傳回地球。
  雖然中國對火星的探測起步比較晚,但是從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和成功在火星著陸,說明中國的星際探測已經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某些國家的火星探測器雖然抵達了火星,但是卻無法成功實現著陸,不能對火星表面進行進一步的考察、探測和取得科學的資料。
  據介紹,“天問一號”火星祝融一號成功著陸後,將對火星進行五大科學試驗:一、繪製火星形態和地質結構圖;二、調查火星表面的土壤特徵和水冰分佈;三、分析火星表面的物質組成;四、測量電離層和火星地表氣候及環境特徵;五、探索火星的物理場(電磁場、引力場)和北部結構。這五項目標全面、水平高,是人們極想瞭解和知道的。完成這五項科學考察後,人類對火星的瞭解將會進一步提高。
  中國對火星的探測從二零一六年立項迄今只有五年的時間,但是從此次“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和火星車祝融號將對火星地表進行一系列科學考察來看,水平較高,縮短與先進國家的距離,取得空前的偉大成就。“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在火星表面著陸,標誌著中國的外空和星際探測已經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為未來的星際探測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熱烈祝賀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在火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