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科技成為亞太抗災減災的關鍵

  【本報訊】亞太地區是全球災害多發地區。根據聯合國的數據,世界近45%的自然災害發生在該地區,全球受自然災害影響的人群中有75%以上係亞太地區的居民。災害已經與我們密切關聯,自然、人為災害及自然環境引起的技術性災害共同影響給部分國家、區域甚至全球帶來系統性的風險。在菲律賓,極端天氣事件、地質性災害、2019新冠疫情的爆發,使更多的人陷入貧困,也使經濟發展成果遭到逆轉。這個國家的大多數災害都與氣候變遷或極端天氣有關,且一直被認為是受災害影響的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經濟領域所有行業的經營都受到災害的影響,這也導致菲律賓貧困人口增加數百萬。
  氣候變化問題特別報告員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亞洲及太平洋區域辦事處(UNDRR-ROAP)主任馬可.托斯幹諾-芮瓦遝(Marco Toscano-Rivalta)指出:“今天,我們正面臨著難以置信的、不斷增加的災難造成對人類生活、全球環境、社會經濟方面的損失。可持續性發展目標受到威脅。根據對亞太地區相關數據的預測,比原先設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至少晚了35年。”災害中蘊含著各種複雜的組合因素也要求我們須不斷致力於瞭解產生災害和氣候變遷風險的原因,它也促進了跨學科、跨區域間的國際合作,並激發人類迅速將知識轉化為行動,並以推動與此相關的一切變革。
  2022年亞太減少災害風險科學技術會議於4月7日至8日在馬尼拉舉行,本次會議旨在推動以科學為依據的公共治理政策、加快科學技術的應用,以因應對本地區面對的日益復雜的災害風險。
  這次會議由菲律賓政府共同主辦,大會主辦單位分別為:國家減少災害風險暨管理委員會(NDRRMC)、民防辦公室(OCD)、科學技術部(DOST)、國家災後重建委員會(大會組委會主席單位)、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亞太區域辦事處(UNDRR-ROAP)及該辦公室下轄亞太科學與技術咨詢小組(APSTAG)、抗災社會聯盟(ARISE)。此次會議議題事關多個利益相關方,會議的召開得到了全球災害風險研究理事會成員SM控股集團(SM Prime Holdings, Inc.)的慷慨支持,災害風險綜合研究(IRDR)、U-INSPIRE聯盟、科學技術部下轄國家科學技術研究院、菲律賓國立大學、馬尼拉雅典耀大學、馬尼拉天文台也派出代表參加。
  亞太減少災害風險科學技術會議由APSTAG牽頭協辦,每兩年舉行一次,本次會議式第一次線上線下併合進行的國際會議,亞太社會深切感受加速發展抗災減災技術之需要,藉此會議為繼續執行科學決策及對話提供一個交流平台。
  與會期間,研究氣候變化、災害科學技術、風險治理領域的專家聚集在一起,評估《2015-2030年仙台減少災害風險框架》、可持續發展目標、《巴黎氣候協定》、《新城市議程》有關議程的進展情況,這些議程均強調整合、加快資訊傳遞、管控系統性風險。
  本次大會,有來自全球的1000多名人以遠程方式網上參會,菲律賓中央及地方政府機構的官員、國際和菲律賓本地的私營企業、學術界、非政府組織150名行業領袖出席了會議現場活動。
  參加本次會議的行業領袖及專家有Zuellig家族基金會主席兼總裁歐內斯托.加裡拉(Ernesto Garilao)先生、國家經濟發展署前署長埃內斯托·白尼亞(Ernesto Pernia)博士、國家新冠疫情抗疫組發言人帕智拉少將(Retituto Padilla);北樹裡肴省黎.卡門市(Del Carmen)市長普羅塞菲娜·科羅(Proserfina Coro)、馬尼拉天文台執行主任及核管理委員會(NRC)副主席何塞.拉蒙.維拉林神父(Jose Ramon Villarin)、馬尼拉水務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賈克特.黎.智奧斯先生(Jocot De Dios)、菲律賓運輸公司(PTC)集團首席執行官智拓.包洛梅奧先生(Dito Borromeo)、BPI基金會執行董事歐文.卡馬堯先生(Owen Cammayo);菲律賓仁人家園(Habitat for Humanity Philippines)首席執行官瑪蒂.瑪帕-蘇帕麗朵女士(Mardi Mapa-Suplido),印度和澳大利亞大使館也分別派員出席。
  與會專家們就一系列議題進行了討論,這些議題包括推出更具包容性的政策以促進科學技術本地化、日益城市化背景基礎設施和資源利用需要以科學為依據作出決策、企業家如何在減災管控風險(DRR)方面推動創新解決方案、對災害發生新興領域如自然災害引發技術性事故(Natech)的研究。
  這次會議促進了關於如何更好地理解、減輕、預防復雜的、跨界的、資訊傳遞方面的、資源整合等有關係統性災害風險議題方面的交流。
  與會人員通過討論達成共識,大家都認為新冠疫情帶來了新的挑戰,因為疫情顯示出人們生活、各行各業的生計、人類生存環境是如何受到影響的狀況,並使弱勢社區、行業、系統在許多方面的差異被進一步深化;它也給疫後各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道路帶來了新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並使各個地方政府的作用變得更加微妙和重要,也意味著長期存在的社會公平和公共治理問題反映在此次災害對社區不同層面的影響上。馬可.托斯幹諾-芮瓦遝說:“地方政府層面真的很關鍵,對於拯救生命、維持人們的生計從而建立疫後恢復能力而言,使降低災害發生風險的科學本地化顯得至關重要。這當然也包括與時俱進的科學知識、地方社會所具有的傳統和原著族群知識之間互相協調與利用所產生的作用。”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需要更具適應性和變革性的領導。傳統性的地方政府領導必須擴大其影響范圍,其領導力不應僅僅體現在救災的應急准備中,而是能因應處理防災、減災、救災、災後恢復方面的挑戰,以便在地方的發展規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慶應義塾大學教授、APSTAG聯合主席拉吉布.蕭博士(Rajib Shaw)說:“我認為,現在是時候讓科學和技術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有關災害風險情資決策,以形成適應性治理機制。”
  聯合國駐菲律賓人道事務協調員古斯塔沃·銀沙禮示(GustavoGonzalez)對此深表贊同,他說:“歸根結底,所有這些關於防範、預防和災後重建的討論都是一個公共治理問題。它涉及政策、戰略決策、公共財政分配,必須將預防和災害風險管控置於政治議程的核心。我作為聯合國在這個國家的人道事務協調員,我們要知道,應急撥款大約是預防災害和准備救災撥款的20倍,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做法違背了可持續發展原則。我們還要知道,投資於具有彈性發展變數的基礎設施是對未來的投資。在基礎設施抗災方面每投資1美元,就可以節省4美元用於重建。”
  與此同時,科學技術部副部長雷納多.小蘇力頓(Renato Solidum Jr.)也強調了將科學技術與其他行業相結合以創造應對災害產生協同效應的重要性。他說:“當我們認識到科學、技術和創新的力量時,我們就會意識到,面對災難的後果,我們並非無能為力。重要的是,科學需要與其他相互關聯的系統、部門和學科進行合作。科學是有用的,如果我們在決策中使用它,它就會有效地發揮作用。”科學技術部部長福圖納托.黎.拉.佩尼亞(Fortunato De LaPeña)也指出:“隨著科學和技術改變世界,創新將塑造未來”。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結束時,安東尼婭.毓絡.洛艾紮牙(Antonia Yulo Loyzaga)女士宣讀了由會議負責人撰寫的《馬尼拉科學技術減少災害風險宣言》,該宣言重申共同致力於加快落實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仙台框架》、《巴黎協議》、《因應氣候變化和災後重建發展的新城市議程》,它還概括了“為減少災害發生風險,發展傳播科學、工程、技術、創新(SETI)的承諾,為實現科學、政策和行動之間的協同作用,重點關注促進五個行動加速器,它們是:採取基於科學依據的適應性公共治理行動;理解、分析和本地化SETI(科學工程技術創新)解決方案;加強跨學科的教育和研究;鼓勵青年發揮領導力和積極參與;增強各方量能和投資、用科技對相關資訊進展進行監測。
  APSTCDRR是2016年由泰國曼谷主辦的兩年一次的會議;2018、2020年分別在中國北京、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本次會議的研討結果和政策建議將提交於今年9月19日至22日在布裡斯班的亞太部長級會議作為制定公共政策的相關考量,而有關減少災害發生風險和《仙台框架》的期中復審將於2023年在一個較高級別會議的聯合國大會進行總結。
  更多關於2022年亞太減少災害風險科學技術會議的資訊,請訪問www.resiliencecouncil.ph/event/apstcdrr或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