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法庭》觀後

  觀看Netflix韓劇《少年法庭》,心是沉重的。別說它是戲劇,其實是發生在2017年韓國的「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藉劇情思考新聞以及社會問題,是真實且應正視的環境,從家庭,從個人開始。
  兩個高中生少女透過社交媒體的交友平台認識,互相訴苦,成了好朋友。什麼苦?就家裡父母親的事兒。剛巧有個小女孩想打電話給媽媽,可是自己沒有手機,碰上那兩個少女,想她們年齡比她大應該會有手機,「姐姐,可以借手機讓我打電話給媽媽嗎?」一句話刺激了本來心情不穩定的神經,喔媽媽,我們的媽媽在何處?兩個少女有預謀的誘拐女童,騙小女孩「姐姐沒帶手機,所以你跟我回家,我再拿手機借你好嗎?」然後帶回家中謀殺、分屍並棄屍。她們如此大膽,因為知道未成年不會被判重刑。
  由新聞改編為劇本的《少年法庭》,情節圍繞在青少年犯罪的判處和應對輔導,主角雖是少年犯,實際上是寫給大人的劇本。少年犯來自環境惡劣的父母或單親家庭,也有父母溺愛不管教、父母本身認為自己有社會地位、有權有勢可以罩著孩子,種種現象反映出社會存在的真實問題。
  簡單說,他們所認知的不正確,對事物的探究而獲得的知識或良知,完全歪曲了道理,正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大人心不正,更沒法期望少年的那份正常心態。沒有「致知格物」,大人看到少年犯輕判,還沾沾自喜,沒有悔過的誠意,是少年的不幸,也是社會、國家不安寧的關鍵。
  電視劇已終結,新聞會漸漸被遺忘,不免又拿起床頭書《大學》來誦讀,「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一撇一捺的「人」字,從自心的認知和修正,竟然可以影響到家庭、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