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成詩

  朋友知道、也讀過我在各種載體上推薦的國內外詩人詩作,好奇地問:「現在還有人讀詩嗎 ? 」我的回答是堅定的,古往今來最讓人朗朗上口的不是散文或小說,而是詩。詩,一直都在 ; 讀詩的人,也一直都在。
  今天我薦讀陝西詩人長安肆少的《窗》:「油燈燃盡,整個世界就黑了下來/即使是歌樂山閃耀的刺刀,更遠處繁華的磁器口/所謂自由,不過是推開頭頂鐵窗/讓身體跟隨眼睛,穿梭於煙火人間/寬,或窄//1949年,10月/一根根手指摳向堅硬牆壁。畫出/一扇最美的窗」。詩寫那些被囚禁的革命者關在鐵窗裡,用手指摳向堅硬的牆,畫出一扇窗,表達出對光明、自由的響往。
  晉江詩人林娜發表在《撇》詩刊的〈煎魚〉寫得意境幽遠:「把黃昏沉浸在暮色中/油溫升騰起的白煙,模糊了街燈/遠山的薄霧,迎合窗檯上的韭菜花//橫臥在藍天下的小鎮/眾鳥安詳,舉起的手又突然放下/姜絲和檸檬,香氣自己鋪開//或許,明天/它們將成群游回大海」。此詩的詩題與詩句內容似無關聯,而「它們將成群游回大海」顯然是指魚,連讀多遍,覺得是詩人在「煎魚」,只不過意象跳躍得比較大。
  寫詩往往會陷入兩難境地,一邊是知詩、懂詩之人對文字充滿敬畏,一再地把語言錘煉到至精境界才會發表出來 ; 另一邊是沒有真正邁入詩殿堂的寫詩人,自以為輕輕鬆鬆、隨隨便便把散文分行就成口水之流的「詩」。現如今,「口水詩」氾濫的慘況實與後者的禍端有關。其實,詩要怎麼寫是各人的自由,只不過草率之作自娛自樂無妨,若要公之於眾則需三思而後行。
  詩的尊榮僅從詩之一字由言寺兩字組成即可知曉,詩的寺院中展示經典的語言,是非常虔誠的文字。在寫詩的日常裡觀照自心,捕捉生活中的種種感觸與觀瞻,映現詩人對社會、對世事的表達 !  詩,不會消失,凡有心動便生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