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轉汰令人感到訝異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華回國後,四月十八日向歐洲議會作報告,稱自己“很幸運地”在中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到訪了中國。她稱讚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並表達了自己對於中國人民的尊重和敬佩。她說:“在我看來,這也表明,對歐洲來說,‘與華’脫鉤顯然是不可行的、不可取的、甚至是不切實際的。”這番話讓許多人感到訝異,為什麼她的態度發生了這麼大的轉變?
  馮德萊恩是一名醫師,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員,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一日起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她的政治立場右傾,支持美國的政策,尤其是支持歐盟和北約對華政策。她經常對中國進行攻擊,尤其是在台海問題上,追隨美國的立場,反對兩岸實現統一。
  最近她隨法國總統馬克龍對中國進行訪問,同習近平主席見了面,並舉行中國、法國、歐盟三邊會談。在會上,她發言時表示反對單方面改變台灣海峽的現狀。習近平回答說,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問題的核心,指望中國妥協退讓,是癡心妄想。他當面教訓了馮德萊恩,表明了中國政府對台灣問題的一貫立場。
  被習近平當面羞辱一頓後,為何馮德萊恩回國後向歐洲議會作報告時卻對中國推崇備至,並且表示不能與中國脫鉤?她解釋說,她的看法一如既往,歐洲需降低對華依賴、降低對華關係中一些重要且敏感領域的風險,但這叫做“避險”,而非“脫鉤”。
  輿論認為,馮德萊恩此次訪華,耳聞目睹,比較客觀地瞭解中國的歷史、現狀以及一系列政策。她認為,改革開放已經翻篇,中國八億人實現脫貧,現在經濟發達,市場廣大,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
  通過此次訪問,她深刻體會到,過去歐盟和北約對中國採取的政策有失偏頗,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盲目支持美國也不正確。為了歐洲國家自己的利益,她贊同馬克龍提出的歐洲應該採取戰略自主的政策。她的態度發生這麼大的轉變,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尤其是美國政府可能為此而傷透腦筋。美國總統拜登昨天打電話對她進行安撫,希望她不要改變原來的立場。
  馮德萊恩是歐盟的主要負責人,她對中國的立場出現了轉變,分析家指出,可能影響到歐盟對中國的政策。人們知道,歐洲議會一向對中國存有成見,過去在香港、台灣、新疆問題上咄咄逼人,批評中國政府的政策,並且把已經通過的“中歐全面投資協議”加以擱置。那麼,現在馮德萊恩對華採取比較務實的態度,有沒有可能促使歐洲議會改變立場,使“中歐全面投資協議”繼續上路,經過審查後予以通過,使中國和歐洲國家的經貿關係更上一層樓?
  如果歐盟等歐洲國家能夠支持馬克龍總統提出的戰略自主的對外政策,那麼對美國來說,將會失去歐盟和北約成員國的支持,今後圍堵中國的戰略將土崩瓦解,盟國將潰不成軍,最終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