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是市場經濟的培育之土,環境優則經濟興,環境優則市場旺。近年來,成都堅持“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大項目就是抓大發展”,以更優的營商環境助力重大項目建設提質增效,為經濟社會發展持續賦能。
位於成都市青白江區清泉鎮的歐洲產業城,幾年前還是一片農田。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如今一躍成為一座現代化產業城區,到處是大氣亮眼的現代化廠房、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精美嶄新的高品質住宅、齊全完善的各類公建配套設施……
在歐洲產業城中,蓉歐智谷招商營運項目位於蓉歐智能製造產業園北側,是歐洲產業城高品質科創空間的核心區,是集企業總部辦公、科創研發、政務服務和校企合作成果轉化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產業地標性建築。
“依託成都國際鐵路港區域優勢和歐洲產業城臨港加工製造產業叢集,我們在蓉歐智谷大樓匯入總部辦公和科創研發類項目、臨港製造研發、供應鏈管理服務、總部經濟企業。” 成都青白江蓉歐園區營運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大樓已有SAP、航天賽博產業技術研究園、蓉歐營運管理有限公司等企業入駐。
以總投資1億元(人民幣,下同)的SAP (四川)產業賦能中心為例:通過落地產業賦能中心企業賦能、創新中心、貿易協同,將致力於擴展中歐國際貿易,推動陸海聯運樞紐、國際化青白江建設,對現有產業進行賦能升級打造本地化生態聯合創新中心,對接中歐市場,推進中歐企業貿易合作。
“這幾年我的家鄉發展很快,做夢都沒想到能夠變成現在的產業城。我們村的位置,就是現在的蓉歐智能製造產業園,已經有30多家企業入駐。”邱莉是土生土長的清泉人,如今她在其中一家公司上班。
據瞭解,青白江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交匯點,擁有亞洲最大的內陸港——成都國際鐵路港,是中國唯一依託鐵路樞紐而設立的自貿區——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片區所在地,是中歐班列(成都)始發地,擁有自貿區、綜保區、國家級經開區、新金青大港區四區疊加優勢。
距離青白江區100公里的大邑縣,則將發展的目光放在了區域內豐富的歷史文化上。位於大邑縣的趙子龍祠墓,是四川境內三國時期重要陵墓,其墓主人趙雲是三國故事中備受喜愛的蜀國戰將。
今年1月28日,在大邑縣東錦屏山麓,趙子龍祠墓有了新的動向。大邑縣要在此建設子龍文化園。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修復保護趙子龍祠墓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和系統闡發趙子龍祠墓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充分發揮子龍文化品牌帶動作用,樹立城市文化新高地,建構國際文化交流新平台。
“子龍墓祠屬於古建築文化遺址之一,具有較高的文化旅遊價值。”大邑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說,子龍文化產業園項目整體總投資額約100億元,其中核心區總投資約為30億元。項目總面積8196畝,周邊新興鄉村特色旅遊景點較多,雲上旅遊度假區、幸福公社等多為自然觀光及鄉村休閒功能;距成都車程約1小時,動車約30分鐘,距安仁古鎮景區、西嶺雪山景區分別為15公里、60公里,具備較好的區位及交通優勢。
項目將有機整合大邑子龍歷史遺存,啟動文化價值,以子龍祠為核心,建構多元的文旅產業功能體系,發展與時俱進的新三國文化產業叢集,打造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體驗、旅遊觀光、親子遊憩、生態旅居為一體的宜旅宜居的產業新城。
在“抓項目促發展”的處理程序中,成都各地充分利用各自資源稟賦,聚焦不同產業,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之路。位於成都崇州市的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面積 289 平方公里,覆蓋60個村(社區)、23.6萬人、28.77萬畝耕地,是成都市唯一以糧油產業為主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今年是我在家鄉種糧的第8個年頭。”近日,走在崇州十萬畝高標準農田核心區裡,王伶俐驕傲地說。2015年大學畢業後,王伶俐回到家鄉,接過父親的“接力棒”,成為崇州市楊柳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名職業經理人。到今年,王伶俐掌舵管理的良田增加到6500餘畝。
這些都得益於高標準農田建設。崇州從建設十萬畝糧食高產穩產高效綜合示範基地起步,在成都率先開始建設高標準農田。原來條塊狀的“小田”逐漸變成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集中連片的“大田”。
在加工環節中,崇州更是走出了“天府特色”。在天府糧倉綠色食品產業園,崇州引育34家鏈主(龍頭)企業,持續壯大糧油加工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園區內艾小喜食品有限公司這樣的食品加工企業,以崇州“天府糧倉”出產的糯米為原材料,開發出傳統米酒、果味米酒、微泡米酒等特色產品。此外,公司還與川農大水稻研究所所長培育出釀酒專用稻——“艾諾1號”,在“天府糧倉”進行規模化種植。竹裡牧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崇州枇杷茶為原料,開發出枇杷茶香米、枇杷茶蜂蜜、枇杷白茶、枇杷紅茶等特色產品。
“我們正大力推進天府糧倉綠色食品產業園招商引資,打通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最後一米’,建設糧油食品加工拓展區招引補鏈強鏈項目,包括糧油食品加工、預製菜、智能倉儲物流、西南糧食儲調結算中⼼等,引進成都糧食集團,建設成都糧油保供中心。” 天府糧倉產業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日前,成都經開區吸引外資案例入選《中國雙向投資報告2023》,成為中國西部唯一入選的開放平台案例。資料顯示,2020年至2022年,成都經開區簽約重大外資項目11個,協議總投資157.6億元;外商投資企業營業收入超過900億元、貢獻稅收超過3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33.6億元、32億元、32.8億元。這背後,正是成都持續最佳化提升營商環境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據瞭解,今年1月30日起,《成都市持續最佳化提升營商環境十大舉措》正式實施,標誌著成都營商環境5.0改革正式開啟。《十大舉措》對表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改革事項清單,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公園城市示範區、成都都市圈及智慧蓉城建設等工作部署,以“激發市場主體信心和活力”為主線,具體分為39項改革舉措,涉及95個具體改革點位。其中,31個為本土特色做法,26個為對標首批試點,26個為持續最佳化提升,12個為落實上級政策,立足企業獲得感,推進全鏈條最佳化審批、全過程公正監管、全週期提升服務。
如今的成都,不斷釋放推動科技創新活力,積極滿足市場主體創新需求,處處激盪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