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位老中醫在微信群發文,為其祖輩遺下的一些線裝醫書徵求新主,全數古醫籍不收分文,志在讓這些書籍得到妥善保存。可是經過數日等待,沒有人認領,只有人要求借書數日,影印後歸還,原因是他不懂收藏,怕風化損壞。
古書籍及長輩遺下的書籍及照片等文物被廢棄,我在岷市見過無數次,無奈缺乏收藏的場地而未加收藏。那些華人私人照片、剪報及文書,雖然很有歷史價值,可是在原主人之外的人來說,收藏是要經過一番考慮的。四、五年前在九龍深水埗街邊發現有人在賣舊物,檢視後發現是一堆舊文物,包括一個可能已不在世的醫生的香港大學醫學院第三屆畢業證書、生活照、書籍及檔案,可能是他的後人,第三、四代後裔不便收存把它棄置,收破爛的人輾轉賣到街邊。我本想把它買下,可是當時還要到他處會友,於是決定翌日來買,怎知再來時已找不到攤販,估計是給識貨的人買走了,或是當垃圾丟了。
二、三十年前常到新世紀買中文書籍的兩個人,其一是蔡先生,另一位好像叫嘉禾先生,他們逢新書抵達,不但有書必買,還常常一款買數本。蔡先生西遊後,他的兄長決定把堆滿多個房間的書籍原價發售,其結果是無人問津,唯有任由風化了。
我現居的逸東村,十多年前每當有臨時墟市,都有贈書和換書攤檔,你可以從攤檔拿書籍,無須付費,有些攤檔則可以留下一本書,拿走一本書,以書易書,近年來此形式的贈書活動罕見了,因為買新書看的人少了,自然沒有可贈給他人的二手書。
香港銅鑼灣有一座現代化的中央圖書館,各區也有公共圖書館,向市民提供免費借書服務,每日都有全新書刊報紙增添,而殘舊及已完成「歷史任務」的書刊亦有序退出,退出的書刊可接受愛書人免費索取,可是索討的人越來越少,處理書刊的唯一方法是送到垃圾站,奈何。
地球上人口不斷增加,人類的居住環境是改善了,但居住面積越來越小,可以收藏舊物的空間也越來越少,人們對這些物品的處理方法便要在「歷史文物」和「歷史廢物」之間取捨了。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