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睡眠差,經常在夢中作文,有時候還在大聲朗誦,手舞足蹈,可一旦驚醒又全都忘了。
自己既然喜歡了文字,就一直夢想著有驚人之語留傳後世,可至今尚未找到驚豔的詞句。在夕陽西下之際,出什麼宏文大作肯定是沒有指望了,留個隻言片語還應該成為繼續努力的方向,如果自己在封筆歸隱的時候仍然像乾隆弘曆爺那樣,一生寫了數萬首詩,但無一為世人所傳頌,那該是多麼悲愴的事情。
現在的文學作品大多都是濫竽充數的,過不得眼,更過不得腦。平庸低俗,慘不忍睹,根本無法解讀,更沒有喻意,充斥的都是浮燥和功利。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作品具備生命力呢?這是值得大家都去深思的問題,否則,污化環境,浪費讀者時間,甚至誤人子弟,那就顯得不太道德了。
俗話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文者,明事明理明志。師文結合,才有了文化的傳承,而能夠傳承下去的東西一定是精華而非糟粕。文化的傳承要做的工作很多,因為祖宗留下的東西很多還是概念性的,雖然有《三字經》《曾廣賢文》這類經典的東西,但畢竟太少,如果有人能夠把我們天天提倡的孝順編成《孝經》,把我們推崇的積德行善編成《善經》,讓世人傳頌,朗朗上口,豈不善哉!
人是需要教化的,為什麼天主教能夠全球流行,因為它有《聖經》;回教能夠昌盛,也因為它有《古蘭經》。而我們的佛教有什麼能夠流傳?那些在深山老林修行用的教義很不親民,就說《心經》吧,字少䀲澀,背尚且不易,更不用說廣為傳播了。只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東西,才能夠普遍而廣泛地為世人所接受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這個是非顛倒的世界裡,做文字需要耐心和韌勁,不為世俗所動,不為物慾所動,不為官位所動,不為美色所動。大凡歷史上有成就的文化人,大多不同常人,流傳的作品也都是從苦難中悟出的真諦, 正所謂不平則鳴,一鳴驚人。
話雖如此,但知易行難,在物慾橫流的當下,有幾人能夠守住本心?多數人還是要為斗米折腰,畢竟食色性也!
正如杜甫曰: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魯迅則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