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菲對仁愛礁“現狀”解讀不同

  【“中央社”台北24日電】菲律賓日前向擱淺在仁愛礁的登陸艦馬德雷山號運送補給時,遭中國海警以水砲襲擊。學者分析,中菲對馬德雷山號的“現狀”解讀不同,導致衝突持續,但美中各自面對不同國內外問題下,都不願見到危機升級。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The Stimson Center)中國項目主任孫韻23日在美國之音撰文,指自去年8月以來,中菲關於“坐灘”仁愛礁的馬德雷山號(“馬德雷山”號)的博弈不斷升級,也成為2024年美中關係最具不確定性的三大風險之一。外界關注美方會否因此啟動美菲《共同防禦條約》。
  文章指出,中菲對馬德雷山號的“現狀”有不同解讀,菲方認為馬德雷山號於1999年擱淺在仁愛礁,象徵菲方對仁愛礁的主權主張。20多年以來菲方一直在馬德雷山號上駐紮士兵。
  隨著時間過去,馬德雷山號會面臨解體,菲方認為運送建築材料加固軍艦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但中方卻認為,中菲曾就馬德雷山號問題達成君子協議,即中方允許菲方向馬德雷山號上駐紮人員運送補給,但菲方不會藉機加固船體。
  目前中方認為,菲律賓運送建材加固船體是破壞雙方的默契,所以中方派遣海警船阻止菲方運送建築材料的船是應有之意,雙方因而發生多次對峙,中方使用水砲阻攔已是仁愛礁鬥爭長期規律化的新現狀。
  中方同時認為菲律賓目前的做法,是小馬科斯(Ferdinand Marcos Jr.)政府的親美政策,急於在南海問題上套現。小馬科斯上台後迅速宣布向美軍增開4個軍事基地,被認為是在美中戰略競爭中站隊,在台海問題上對中國形成進一步軍事威脅的表現。
  文章指出,從美國的角度,仁愛礁問題的底線在於保持當地的“現狀”,對美菲來說,馬德雷山號的存在本身就是現狀,因此菲律賓加固船體是保持現狀的手段。但中方卻認為馬德雷山號的存在是短期和暫時的,菲方加固船體改變了其風化瓦解的現狀,是改變“現狀”的行為。
  由於美國支持菲律賓關於“現狀”的立場,美國因此支持菲律賓加固船體。根據美菲1951年簽訂的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盟友有義務幫助包圍受到攻擊的一方。對於中國使用海警船隻、水砲攔截菲律賓補給船隻,美國政府表示譴責,並多次表示中方的挑釁性行動有可能觸發美國履行條約。
  文章指出,中方也許有理由認為,只要避免使用海軍,同時使用相對低烈度的武力,例如水砲或產生碰撞,就可以相對安全不觸發美國介入。
  但這判斷可能被現場情勢不受控而影響,例如若使用水砲或碰撞導致菲律賓人員死亡或重傷,情況便不會像中方想像般容易解決。小馬科斯將面臨更大的國內壓力,美國也需要重新考慮是否援引條約而介入。
  文章提到,“介入”有很多方式,伴航、護衛是更直接深入的介入,但也有其他相對溫和的方式。
  文章最後指出,美中都意識到仁愛礁的鬥爭將會以“長期、低烈度”的灰色地帶手段為主。美中雙方今年都各自有更重要的國內國外議題,對於美方,包括總統大選、烏克蘭戰爭和中東危機;對於中方,則包括國內經濟成長、吸引外資重建對中國的信心。
  自從去年拜習舊金山會後,美中在相關地區發生的軍機、軍艦不安全互動大量減少。如果雙方都想現在穩定關係,為美國大選後的明年可能產生的動蕩預留更多餘地,在仁愛礁問題上強推便不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