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什麼能吃的?

  最近人們都在談論315晚會。何謂“315晚會”?315晚會即每年3月15日舉行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特別電視節目,由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主辦,旨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一場視聽盛宴,也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一次深度聚焦與有力捍衛。315晚會以獨特的新聞報導形式,揭示消費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促進市場經濟秩序的規範化和健康發展。今年人們特別關注的是飲食安全問題。通過總結,大量不能吃的東西在在令人感到驚詫,甚至毛骨悚然!
  這些黑心商家製造的有害食物包括:老壇酸類醃制菜、槽頭肉製作梅菜扣肉預製菜、蜜餞類果脯、現切水果、奶茶、果汁、茶飲、代可哥脂類糖果點心、包子、餃子、餛飩、各種丸子等科技狠活、硫磺薰過的百合、黃花菜、木耳等、甲醛泡水的白菜、麵條、水果、含兩種以上防腐劑的調料、加各種穩定劑的牛奶和優酪乳、注水的牛羊雞肉、加避孕藥的魚、加除草劑的豆芽、六六粉生產的韭菜生薑、沒啥有益成分的鴨血、魔芋等等,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噁心想吐!難怪人們都說,如今的商業道德、良心商家越來越少了。無良商家自己大賺,卻坑了民眾。
  節目播出後,雖然相關監管部門紛紛發聲,一些被點名的企業也作出致歉和回應,但我嚴重懷疑這種事會就此打住。因為像這些制假違法活動也非一朝一夕出現,口喊打假也非今時今日,記憶中已經很多很多年了,可是假貨越打越多。
  有輿論發出追問,當事件的壓力集中到事後處置環節時,說明前置的監管關口失靈。換言之,如果這些問題不在“3·15晚會”上曝光,就無法被揭露出來嗎?對這類造假行為我們本應該零容忍,絕不允許風險和隱患繼續蔓延,這是一個基本態度。當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就應斬斷利益鏈條,不要等到劣質食品進了消費者的腸胃、問題產品流入民生環節,在社會層面造成的惡劣影響就難以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