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教簡體字

  直到現在,菲律賓華文教育還存在著“要教簡體字,還是教繁體字”的爭論。“要教簡體字的”認為學生好學,“要教繁體字的”認為繁體字才能體現漢字之美。我們不妨看看新中國是怎樣推廣簡體字的,也許可以從中獲取感悟。
  新中國並不是第一個想要推廣簡體字的中央政府。1935年,蔣介石曾經授意南京政府推廣第一批簡體字表。這個簡體字表是北京大學教授錢玄同所作。但是,這次推廣簡體字遭到時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的反對,理由是嚴重破壞中國文化。1952年,蔣介石逃到臺灣後,認為國民黨士兵素質太低,必須識文斷字,因此想再次推廣簡體字。但是遭到了國民黨中央委員胡秋元的反對,理由是數典忘祖,自絕於傳統文化。胡秋元說得很絕,認為誰推廣簡體字,誰就是民族罪人。
  1949年大陸剛解放的時候,全國人口五億多,文盲率80%,其中農村文盲率高達95%以上。當時農村開展合作社,找不到識字的記賬員,整個帳本記得跟鬼畫符一樣。在合作社裏,農民的個人收入是跟著勞動記工分來決定。時間一久,誰都不記得帳本上那些杠杠、圈圈、正字代表什麼意思,各種糾紛說也說不清。有人就覺得社會主義不好辦,趁早散夥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共產黨開展了農民掃盲班。但是,農民從天剛亮就要到地裏忙農活,到了下午五六點才能下工。當時農村還沒有通電,在油燈下學習繁體字,效率特別低。教育部副部長林漢達抱怨道“年年上冬學,年年從頭學”。試想一下,這種情況是不是跟很多在菲律賓華校學習中文的學生一模一樣?
  1958年,周恩來總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講話中,非常嚴厲地批評道,有些跟漢字打了幾十年交道的知識份子,已經忘記當初“寫別字給老師打手心”的事了,覺得繁體簡體都無所謂,甚至還覺得簡體字不順眼。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李燭塵批評有些知識份子忘記了初學《三字經》《千字文》的痛苦,覺得“漢字不難學”,完全沒有設身處地為兒童和文盲的利益著想。周恩來和李燭塵批評的這種思想,是不是跟那些認為“繁體字才能體現漢字之美”的人想的一模一樣?
  菲律賓華文教育屬於基礎教育,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說中文、寫中文。在菲律賓出生、長大的華校學生,他們的中文程度跟新中國建國初期的那些文盲一模一樣。所以,教簡體字,還是教繁體字,還需要爭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