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的故事

  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除了金像獎,還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配樂、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男配角,共七個獎項的《奧本海默》。這三小時的傳記片不單調嗎?一路連連勝出的影片令人好奇,不得不關注。
  查閱介紹,原來是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的真實故事。他是一位元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曼哈頓計畫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主任,被眾人稱為「原子彈之父」。
  誕生於美國紐約的奧本海默,自小有聰明才智、過人的天份,精通七個國家的語言,大學畢業自哈佛大學物理學系。之後在德國理論物理學家與數學家,對量子學有大貢獻的科學家馬克斯·玻恩的指導下,得以繼續於德國哥廷根大學深造,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元。
  他的才華和成績被世界肯定,當然也逃不過被政府賞識,使他任教授、研究員的平靜生活有了大大的變化。接受美國政府的邀約,他是抱著為和平而埋頭苦幹研發原子彈,為能防止希特勒的核武器威脅。不過在他年少時,朋友圈少不了有幾位反對黨,這使他敏感的工作上,造成身份上複雜和矛盾的影響。
  據說影片開頭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獲得情報,德國已在研造原子彈,美國必須先搶先一步。歷史上首次的核武爆炸,即著名的「三位一體(Trinity)」核子試驗在新墨西哥州進行,美國以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及長崎,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
  奧本海默複雜的人生開始了,因為有反對黨的朋友而被牽連,又對自己本抱著為世界和平而創造原子彈的初衷,懷疑、恐慌和擔憂。因為當時德國已投降,戰爭已結束,為何研發還在繼續?
  原來這是一部原子彈的故事,用一顆原子彈來對付另一顆原子彈,是否屬以惡報惡的邏輯?之前的病毒傳播,有人預測可能是化驗室的研究。是為將來以惡制惡的武器,還是為治療強勁病毒,為研發疫苗以毒攻毒的方法?如果原子彈能說話,他會對聰明的人類說什麼呢?這部電影能獲金獎以及那麼多的大獎項,想必人們都崇尚和平,仍抱著一樣的熱度。